側柏葉湯

側柏葉湯

CE BAI YE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9

寒性指數

12

熱/寒比例

偏熱 (1.58)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4%
肺經 17%
腎經 16%
脾經 16%
胃經 8%
心經 8%
大腸經 8%
肝經
肺經
腎經
脾經
胃經
心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側柏葉湯以「側柏葉」為主要藥材,原因如下:

  1. 清熱涼血止血: 側柏葉性寒,味苦,入肺、肝經,具有清熱涼血、止血生肌的功效。對於熱毒壅盛、血熱妄行導致的出血症狀,如鼻衄、咯血、吐血等,有顯著療效。
  2. 收斂止瀉: 側柏葉亦能收斂止瀉,對於脾虛濕盛引起的泄瀉,以及腸道炎症引起的腹瀉,具有較好的治療作用。

側柏葉湯中加入乾薑,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溫中止寒:側柏葉性寒,善於清熱止血,但容易傷及脾胃陽氣,導致脾胃虛寒,影響藥效吸收。乾薑性溫,可溫中散寒,助陽氣升發,使側柏葉藥力得以更好地發揮。
  2. 調和藥性:乾薑辛溫,可調和側柏葉的寒性,使藥性溫和,減少副作用。同時,乾薑能促進血液循環,有助於藥物更好地吸收和發揮作用。

因此,側柏葉湯中加入乾薑,既能溫中止寒,又能調和藥性,使藥效更加顯著,更利於患者康復。

側柏葉湯為一傳統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止血涼血、清熱解毒之效。其配方精妙,其中包含艾葉,艾葉性溫味辛,歸肝、脾、腎經,擅長溫經止血,散寒止痛。在側柏葉湯中加入艾葉,主要是取其溫經止血之功,能增強整體方劑的止血效果。此外,艾葉還能調和方中其他藥材的寒涼之性,使其寒溫相濟,更適合不同體質的患者使用。艾葉與側柏葉等涼血止血藥材配合,相輔相成,既可增強止血之力,又可防止因過度寒涼而損傷脾胃。因此,在側柏葉湯中添加艾葉,是為了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兼顧病情與患者體質,體現了中醫辨證施治的精神。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側柏葉湯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吐血,久吐不止」,為針對血證(尤其是虛寒性或久病不癒之吐血)的止血方劑。古代醫家認為,長期吐血多與「氣不攝血」或「陽虛血寒」相關,血不歸經而外溢。本方側重溫攝止血,適用於血色淡暗、四肢不溫、脈沉遲等虛寒證候。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側柏葉(炒)

  • 性味歸經:苦澀微寒,入肺、肝、大腸經。
  • 作用:炒炭後澀性增強,以收斂止血為主,兼能清熱涼血。
  • 配伍意義:針對血熱妄行或久吐血後殘留的熱象,防止溫藥過於助熱。

2. 炮薑

  • 性味歸經:辛熱,入脾、胃、腎經。
  • 作用:溫中散寒,守而不走,能恢復脾胃陽氣以攝血,兼有止血之效。
  • 配伍意義:與側柏葉寒溫並用,調和藥性,溫攝為主,兼顧清澀。

3. 艾絨(炒)

  • 性味歸經:辛苦溫,入肝、脾、腎經。
  • 作用:溫經止血,散寒止痛,尤善調理衝任虛寒之血證。
  • 配伍意義:助炮薑溫陽攝血,尤適合下焦虛寒或婦人崩漏兼吐血者。

4. 馬屎(炒)

  • 古代用法:馬屎(白馬通)性溫,傳統用於止血、解毒。
  • 作用:炒後取其收澀之性,助整體止血效果,另可能緩解嘔吐(降逆氣)。
  • 配伍意義:此為古代民間經驗用藥,強調整體固澀,現代臨床可考量替代。

三、方劑整體機理

  1. 溫澀並行

    • 炮薑、艾絨溫補中下焦陽氣,恢復氣血生化與統攝功能。
    • 側柏葉、馬屎炒炭澀血止血,直接治標,防止進一步失血。
  2. 寒熱調和

    • 側柏葉微寒可制約炮薑、艾絨之溫燥,避免過度傷陰動血。
  3. 標本兼顧

    • 既治吐血之標(止血),亦調虛寒之本(溫陽),適合久病氣虛陽弱之證。

四、現代思考

馬屎現代已罕用,可視證候替換為仙鶴草、棕櫚炭等收澀藥,或灶心土(伏龍肝)加強溫中止嘔止血之效。此方體現了中醫「寒熱互佐」、「標本同治」的配伍智慧,適用於虛寒性出血,若屬實熱出血(如鮮紅血量多、口乾便秘)則非所宜。

傳統服藥法


側柏葉(炒)5錢,炮薑5錢,艾絨(炒)3錢,馬屎(炒)8錢。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傷陰。

相關疾病


胃腸出血吐血

相同名稱方劑


側柏葉湯, 出處:《醫學集成》卷二。 組成:側柏葉(炒)5錢,炮薑5錢,艾絨(炒)3錢,馬屎(炒)8錢。 主治:吐血,久吐不止。

側柏葉湯, 出處:《奇效良方》卷五十一。 組成:黃連1兩,黃芩1兩,荊芥1兩,蛇床子1兩,鏡面草1握,蚵蚾草1握,槐條1握,側柏葉4兩。 主治:諸痔。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