側柏散

側柏散

CE BAI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5

寒性指數

10

熱/寒比例

(2.50)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5%
肝經 25%
腎經 16%
大腸經 8%
胃經 8%
心經 8%
脾經 8%
肺經
肝經
腎經
大腸經
胃經
心經
脾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側柏散以「側柏葉」為主要藥材,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清熱解毒,涼血止血:側柏葉性涼,味苦,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對於因熱毒引起的各種出血症狀,如鼻衄、咯血、吐血、便血等,有顯著的療效。
  • 收斂止汗,生髮烏髮:側柏葉還具有收斂止汗、生髮烏髮的功效。對於盜汗、自汗、脫髮等症狀,有一定的治療作用。

因此,側柏葉在側柏散中起到清熱解毒、涼血止血、收斂止汗等重要作用,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藥材。

側柏散中加入乾薑,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溫陽散寒:側柏散主治風寒濕邪所致的頭痛、鼻塞、流涕等症狀。乾薑性溫,具有溫中散寒、止痛止瀉的功效,可溫陽散寒,驅除寒邪,助側柏葉、白芷等藥物更好地發揮其止痛、止涕的功效。
  2. 助藥力:乾薑辛溫,能助藥物更好地透達經絡,促進藥效發揮。側柏散中一些藥物性偏寒涼,加入乾薑可以調和藥性,使藥效更溫和,更易被人體吸收。

側柏散中加入阿膠,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滋陰補血,固澀止血:側柏散主治血熱妄行所致的出血症狀,而阿膠具有滋陰補血、固澀止血的功效,能有效改善因血虛而引起的出血,並促進血瘀的吸收。
  2. 相輔相成,增強療效:側柏散中以側柏葉為主,具有涼血止血的作用,但單用可能導致寒涼過於,阿膠則可起到溫和補益的作用,與側柏葉相輔相成,既能涼血止血,又能溫潤脾腎,增強藥效。

總而言之,阿膠的加入能有效提升側柏散的療效,使其更全面地治療血熱妄行所致的出血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側柏散為古代治療出血重症之急救方劑,其傳統功效與組成邏輯可從以下兩方面分析:


一、傳統功效主治解析

核心病機
針對「血熱妄行」之急症,尤其因酗酒過度、內傷勞損導致「陽絡損傷」,血不循經而暴溢。

主治特點

  1. 急症止血

    • 主治吐血、下血如湧泉,甚至九竅出血等「血脫危候」,強調「須臾不救」的急救性,反映其對氣血上衝、熱迫血行之重症的速效作用。
    • 覆蓋範圍廣,包含呼吸道(口鼻)、消化道(吐下血)、黏膜(九竅)等全身性出血。
  2. 病因溯源

    • 特別標註「因酒太過」,酒性辛熱助火,易劫傷肝胃陰分,導致血熱熾盛而妄行,符合中醫「酒疸」「熱毒傷絡」理論。

二、組成藥物邏輯與治療原理

(一)組方結構

  1. 清熱涼血為君

    • 側柏葉:性寒澀,既涼血又收澀,為血熱出血要藥。《本草綱目》載其「治吐血衄血,崩漏」。
    • 生地黃:滋陰涼血,清熱生津,防血脫陰傷,與側柏協同降火寧血。
  2. 瀉火解毒為臣

    • 黃芩(子芩):清上焦肺胃之熱,止血兼化痰濕,防熱灼津瘀。
    • 大黃:瀉下通腑,使熱從大便出,符合「釜底抽薪」之法,導血熱下行。
  3. 息風化痰為佐

    • 天南星:化痰定驚,防血熱夾痰上蒙清竅。
    • 乾蠍、天麻:平肝息風,針對肝陽暴亢所致「風動出血」,如驚癇伴出血者。
    • 鬱金:行氣解鬱,涼血破瘀,防血止留瘀,兼疏肝鬱之火。
  4. 特殊配伍巧思

    • 天麻酒浸:借酒行藥力,增強息風通絡之效,同時制約全方過寒凝滯之弊。

(二)治療原理

  1. 標本兼治

    • 治標:以側柏、生地、黃芩速涼血熱,大黃通腑瀉熱,直接止血防脫。
    • 治本:天麻、蠍子平肝潛陽,南星化痰,鬱金疏泄,針對「酒毒生熱、熱極生風」之潛在病機。
  2. 給藥途徑多元

    • 溫酒送服:借助酒性溫通助藥力上行,適用於風動驚厥兼出血者。
    • 熱水夜服:夜間陰血當靜,熱水助藥緩行,側重退虛熱。

(三)適用擴展推論

雖原方主治急症,但從藥物配伍可推測,對以下機轉出血亦可能有潛在效果:

  • 肝陽上亢型鼻衄(如高血壓出血)
  • 熱毒熾盛之紫斑(如過敏性紫癜)
  • 痰熱擾神之癲癇伴黏膜出血

此方體現中醫「血涼則自止,風息則血寧」的辨證思路,尤其強調「熱、風、瘀」並治的急救策略。

傳統服藥法


側柏半兩,鬱金半兩,天麻(酒浸1宿)半兩,乾蠍半兩,天南星半兩,地黃(去土)半兩,子芩半兩,大黃半兩。
上為末。
每服半錢,治風及驚,溫酒送下;退熱,每夜熱水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肺結核子宮崩漏嘔吐胃腸出血月經期間過長吐血月經淋漓不止

相同名稱方劑


側柏散, 出處:《普濟方》卷三十八。 組成:嫩柏葉(9蒸9曬)2兩,陳槐花1兩(炒半黑色)。 主治:腸風,臟毒,酒痢,下血不止。

側柏散, 出處:《顱囟經》卷下。 組成:側柏半兩,鬱金半兩,天麻(酒浸1宿)半兩,乾蠍半兩,天南星半兩,地黃(去土)半兩,子芩半兩,大黃半兩。 主治:小兒風熱。

側柏散, 出處:《聖惠》卷七十二。 組成:側柏2兩(微炒),龍骨2兩,鹿角膠(搗碎,炒令黃燥)1兩,熟乾地黃1兩,木香1兩,當歸(銼,微炒)1兩。 主治:婦人大便後下血不止。

側柏散, 出處:《丹溪心法附餘》卷十一。 組成:柏葉1握,乾薑3片,阿膠2挺(炙)。 主治:內損吐血下血,因酒太過,勞傷於內,血氣妄行,其出如湧泉,口鼻皆流,須臾不救,服此即安;又治男子婦人九竅出血。

側柏散, 出處:《救急選方》卷上引《衛生家寶》。 組成:側柏葉1兩半(蒸乾),人參1兩,荊芥(燒灰)1兩。 主治:止血。主治:吐血下血,其證皆因內損,或因酒食太過,勞損於內,或心肺脈破血妄行,其血出如湧泉,口鼻俱出,須臾不救。男子婦人九竅出血。

側柏散, 出處:《聖惠》卷七十三。 組成:側柏葉1兩(微炙),白芍藥1兩,黃耆1兩(銼),熟乾地黃1兩,續斷1兩,代赭1兩,牛角腮1兩(燒灰),當歸1兩(銼,微炒),鱉甲1兩(塗醋,炙令黃),桑耳1兩(微炙),禹餘糧1兩(燒,醋淬7遍),艾葉半兩(微炒)。 主治:婦人漏下久不止,或臍下痛。産後崩中,久下血不止,或赤或黑。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