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艾硫丸中加入艾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經散寒:艾葉性溫,味苦辛,具有溫經散寒、止血止痛的功效。其溫熱之性,可驅散寒邪,促進氣血運行,有助於緩解因寒邪入侵所致的各種症狀。
- 殺蟲止癢:艾葉亦具殺蟲止癢之效,能抑制皮膚真菌及細菌的生長,可有效治療濕疹、皮膚瘙癢等症。
綜上所述,艾葉在艾硫丸方劑中,可發揮溫經散寒、殺蟲止癢的作用,配合其他藥材,共同達到治療目的。
艾硫丸中加入附子,乃因其具有溫陽散寒、回陽救逆之效。附子為烏頭的炮製品,其性熱,味辛,入心、腎經,能溫經散寒,回陽救逆,並可祛風除濕,止痛。
艾硫丸的主治為寒濕凝滯所致的脘腹冷痛、肢體痠痛、大便溏薄等症,附子於其中可溫陽散寒,驅除寒濕,同時還可配合其他藥物,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艾硫丸中包含硫磺,其原因如下:
- 殺蟲止癢:硫磺性涼,具有殺蟲止癢的功效,可用於治療疥瘡、濕疹等皮膚病。與艾葉配合,可加強殺蟲效果,並促進皮膚癒合。
- 溫陽散寒:硫磺性溫,能溫陽散寒,改善體寒引起的症狀。艾葉亦有溫經散寒之效,二者相輔相成,可提升藥效。
因此,艾硫丸中加入硫磺,不僅可治療皮膚病,也能改善體質,達到雙重效果。
艾硫丸方劑中加入乾薑,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溫中散寒:乾薑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止嘔的作用。艾硫丸以驅寒濕為主,而乾薑能溫暖脾胃,助藥力達於寒濕之處,增強驅寒效果。
- 助藥力行氣:乾薑能促進氣血運行,有助於藥物更好地發揮功效。艾硫丸中以艾葉、硫磺為主,乾薑的加入能幫助藥力更好地滲透至經絡,達到驅寒止痛的目的。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艾硫丸」主治功效分析
「艾硫丸」出自《楊氏家藏方》,其組成包含艾葉、附子、硫磺、乾薑四味藥材。從古籍記載與藥材本身特性,可見此方主要針對虛寒體質及陽氣不足所致之多種病症。
主治功效分析:
溫經散寒,回陽救逆: 方中艾葉、附子、乾薑皆為溫熱之藥。艾葉溫經止痛,散寒暖宮,長於溫通血脈;附子大熱,回陽救逆,為溫補陽氣之要藥,能溫壯元陽;乾薑溫中散寒,亦有回陽之功。三藥合用,能強力溫經散寒,回陽救逆,針對體內寒邪較盛,導致的髓冷血虛、手足厥冷等症狀,效果顯著。
補虛益氣,強壯下元: 古籍描述本方「去邪養正,補真益脾」。 針對「下元久虛」,艾葉與附子能補益下元之陽氣,溫補腎陽,改善腎陽虛衰引起的腰疼腳弱、小便頻數等症狀,而乾薑則可溫中健脾,補益脾胃,有助於氣血生化,改善整體體質。
散寒止痛,調經止帶: 針對「傷冷心腹疼痛,霍亂吐利」等症狀,本方利用艾葉、附子、乾薑的溫散寒邪之功,可止痛止吐。 而針對婦女「衝任不足,月水愆期,腹脅刺痛,崩漏帶下」,則主要利用艾葉溫經暖宮、調經止血之效。 配合附子、乾薑溫補陽氣,則能改善因虛寒導致的月經不調、崩漏帶下等問題。
解毒殺蟲,溫通經脈: 方中硫磺雖為礦物藥,然性溫,具有殺蟲止癢,溫通經脈的功效,能輔助其他藥物,加強溫陽散寒之力,亦能針對體內寒濕引起的經脈阻滯、皮膚疾患等症狀。
治療原理分析:
本方劑的治療原理在於針對「虛寒」與「陽虛」的病理機制。 從古籍描述可知,諸病症皆與體內陽氣不足、寒邪內侵有關。 故此,本方以溫熱藥物為主,強力溫經散寒,回陽救逆,同時補益脾腎之陽氣,從根本上改善體質,扶正祛邪。
- 溫陽散寒: 艾葉、附子、乾薑協同作用,溫散體內寒邪,驅除陰冷之氣,恢復陽氣的正常運行。
- 補虛益氣: 附子、艾葉補益陽氣,乾薑健脾益氣,使氣血生化有源,提高機體整體機能。
- 活血通絡: 艾葉溫通經脈,硫磺溫經止痛,可改善因寒凝氣滯導致的疼痛。
- 調經止帶: 艾葉暖宮止血,調經止帶,解決因衝任虛寒所致的婦科疾病。
綜上所述,「艾硫丸」針對體內虛寒、陽氣不足之證,具有溫經散寒、回陽救逆、補虛益氣之功效,能有效改善因虛寒所致的各種病症。 本方劑配伍嚴謹,藥力強勁,需由專業醫師辨證後使用。
傳統服藥法
熟艾10兩(用糯米1升煎成粥,澆在艾上,用手拌令勻,於日中曬乾),附子(炮,去皮臍)2兩,生硫黃(別研極細)2兩,乾薑10兩(炮)。
去邪養正,補真益脾。
上為細末,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30丸或50丸,食前溫米飲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艾硫丸是一味溫熱性中藥方劑,孕婦、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艾硫丸, 出處:《楊氏家藏方》卷九。 組成:熟艾10兩(用糯米1升煎成粥,澆在艾上,用手拌令勻,于日中曬乾),附子(炮,去皮臍)2兩,生硫黃(别研極細)2兩,乾薑10兩(炮)。 主治:去邪養正,補真益脾。主治:髓冷血虛,腰疼腳弱,及傷冷心腹疼痛,霍亂吐利,自汗氣急,下元久虛,小便頻數;婦人衝任不足,月水衍期,腹脅刺痛,崩漏帶下,全不思飲食;兼治傷寒陰證,手足厥冷,脈微自汗。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