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衣散

脫衣散

TUO YI S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44

寒性指數

0

熱/寒比例

極熱 (44.00)

複方歸經比例

腎經 28%
脾經 28%
肝經 14%
大腸經 14%
心經 14%
腎經
脾經
肝經
大腸經
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脫衣散方劑中包含附子,乃因其具有回陽救逆、溫經散寒之效。附子性熱,入心、腎、脾經,可溫煦陽氣,驅散寒邪,適用於陽氣虛衰、寒邪入侵所致的肢體厥冷、面色蒼白、脈微細等症狀。

脫衣散以附子為君藥,配伍其他溫陽散寒藥物,如肉桂、乾薑等,共奏溫陽散寒、回陽救逆之效,用於治療陽虛寒凝所致的風寒感冒、陽虛水腫、腎陽虛等症。

中藥方劑[脫衣散]中包含[硫磺],因為硫磺具有燥濕祛風、解毒的作用。硫磺能夠有效去除體內的濕氣和風邪,對於由濕邪或風邪引起的皮膚病、風濕病有良好的改善效果。它的燥濕功效能夠減輕皮膚癢症、濕疹等症狀。硫磺在中醫中被認為是一種強效的去濕劑,能夠促進體內的正常運行,改善由濕氣引起的各種問題。在[脫衣散]中加入硫磺,有助於增強方劑的療效,特別是對於濕氣引起的疾病有顯著的改善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脫衣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汗斑」(又稱「紫白癜風」),為皮膚出現淡白或淡褐色斑塊的疾病,古代認為多因風濕熱毒鬱於肌表,或氣血失和所致。方名「脫衣散」形象暗示其功效為祛除表皮之邪,使斑痕如脫衣般消退。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附子(性熱,辛甘大毒)

    • 功效:溫陽散寒,逐風濕邪,通行十二經。
    • 原理:汗斑雖見於表,古人或認為與陽氣不充、寒濕鬱滯相關。附子大熱之性,能鼓動陽氣、開泄腠理,促進氣血運行以驅散肌表鬱滯。
  2. 硫黃(性熱,酸溫有毒)

    • 功效:殺蟲止癢,解毒燥濕,為皮膚疥癬常用藥。
    • 原理:汗斑可能伴隨微生物(如黴菌)感染,硫黃外用可抑殺蟲菌,其燥濕之性助祛除濕邪,改善皮膚異常角化。
  3. 薑汁與茄蒂

    • 薑汁辛溫,助藥力透散,並緩和附子、硫黃刺激性。
    • 茄蒂(茄科植物果柄)古籍載其能「散血消腫」,或取其輕微收斂及引藥作用,配合蘸擦增強局部滲透。

方劑配伍邏輯
全方以「溫通殺蟲」為核心:

  • 附子+硫黃:一溫陽透絡,一殺蟲解毒,內外合治。熱性藥物可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加速代謝病理產物;硫黃直接針對病源(如真菌)。
  • 薑汁調和:既解毒(減附子、硫黃毒性),又助藥性上行外達。
  • 外用擦敷:使藥力直達病所,避免內服毒性,亦符合「汗斑」表淺病位特性。

中醫理論延伸
此方體現「以熱治熱」的反治思維:汗斑雖局部或顯熱象,但屬濕毒鬱結,用熱藥開鬱散結,佐以殺蟲,契合「通因通用」之理。然須注意,古今病症名雖同,具體病因或異,現代應用需結合辨證。

傳統服藥法


附子5錢,硫黃5錢。
共為末。
薑汁調,以茄蒂蘸擦。3-4次全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胞衣不下

相同名稱方劑


脫衣散, 出處:《扁鵲心書·神方》。 組成:附子5錢,硫黃5錢。 主治:汗斑。

脫衣散, 出處:《回春》卷六。 組成:川牛膝3錢,歸尾2錢,木通3錢,滑石4錢,冬葵子2錢半,枳殼2錢。 主治:胞衣不下。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