硫附丸

硫附丸

LIU FU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46

寒性指數

0

熱/寒比例

極熱 (46.00)

複方歸經比例

腎經 25%
脾經 25%
肝經 25%
心經 14%
大腸經 10%
腎經
脾經
肝經
心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硫附丸中包含附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陽散寒,回陽救逆: 附子為溫熱藥,性峻烈,具有溫陽補火、散寒止痛之效。硫附丸常用於治療陽氣虛衰、寒邪入體引起的諸症,如脾腎陽虛、肢體冰涼、面色蒼白、呼吸微弱等,附子可以溫補陽氣,驅散寒邪,回陽救逆,起到扶正祛邪的作用。
  2. 配合硫磺,相輔相成: 硫磺為辛溫燥散之品,善於祛風濕、止痛止癢。附子與硫磺相配,可以增強其溫陽散寒、祛風除濕的作用,使藥物的療效更加顯著。

硫附丸中的全蠍,具有行氣止痛、活血化瘀的功效。全蠍能夠促進血液循環,緩解經絡中的氣滯和瘀血。在方劑中加入全蠍,有助於舒緩經絡不通,增強方劑效果。

硫附丸中包含硫磺,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燥濕殺蟲:硫磺性燥,具有燥濕殺蟲之效,可針對濕熱蘊結、蟲積腹痛等症狀。
  2. 祛風止癢:硫磺具有祛風止癢之效,可治療風濕痺痛、皮膚瘙癢等症狀。

此外,硫磺與附子等藥材配伍,可加強溫經散寒、祛風除濕之效,更有效地治療相關病症。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硫附丸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本方載於古代醫籍,主治「厥冷」及「慢脾風,肢冷」,此二證皆屬陰寒內盛、陽氣衰微之候。

  1. 厥冷:指四肢逆冷,甚者冷過肘膝,多因少陰陽虛,陰寒內踞,陽氣不能達於四末所致。
  2. 慢脾風:屬小兒慢驚風之一種,因脾腎陽虛,風動於內,症見肢冷、昏睡、抽搐等,其本在陽虛不能溫養筋脈。

此方以溫補元陽、驅逐陰寒為主,硫黃與附子相配,峻補命門之火,佐以甘草調和,童便製法引藥下行,共奏回陽救逆之效。

組成與治療原理分析

  1. 附子(制)

    • 大辛大熱,通行十二經,為回陽救逆第一要藥。經童便煮製後,減其燥烈之性,增其下行溫腎之力,尤善補命門真火。
    • 「中心無白點」者,示其炮製透徹,毒性盡去,純留溫陽之能。
  2. 硫黃(礬制)

    • 硫黃本有毒,經白礬製後減毒,其性熱而沉降,直入下焦補火助陽。《本草綱目》謂其「補命門不足,陽氣暴絶」。
    • 與附子相須為用,硫黃固陽之根,附子通陽之流,共逐沉寒痼冷。
  3. 粉甘草

    • 甘緩和中,制約硫、附燥烈之性,協調藥力。與附子同煮,佐其溫陽而不傷陰。
  4. 童便與炮製工藝

    • 童便性寒味鹹,用作炮製溶媒,既解附子之毒,又引藥入少陰經。
    • 麵裹煨熟、搗丸梧桐子大,緩釋藥性,使溫補之力持久。

整體邏輯
此方以「硫黃—附子」為核心,形成溫陽雙璧:硫黃補火聚陽,附子溫通散寒,一守一走,徹底驅散陰霾;甘草為緩衝,調和峻烈之性;炮製工藝則強化藥效而減毒。適用於真陽虛衰、陰寒凝滯之重症,從根本恢復陽氣周流,肢冷厥逆自解。

推論延伸
若非純寒之證(如陰虛陽亢或真熱假寒),誤用此方恐助火劫陰。然其組方嚴謹,針對陰極陽微之病機,體現中醫「益火之源,以消陰翳」之治則。

傳統服藥法


附子1枚(重1兩),粉甘草5錢,硫黃(礬制)5錢。
將附子、甘草同入童便內煮一日,以附子中心無白點為度,取出挖空,入硫黃在內,以木蓋蓋之,用麵包裹,入火內煨熟去面,取硫附同搗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5-7分,以溫酒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硫附丸具有溫熱燥烈的性質,陰虛火旺、肝陽上亢、心煩易怒、口乾舌燥、大便乾結等患者慎用。

相關疾病


四肢麻痺癱瘓手腳冰冷

相同名稱方劑


硫附丸, 出處:《醫學入門》卷七。 組成:附子1枚(重1兩),粉甘草5錢,硫黃(礬制)5錢。 主治:虛風癱瘓。

硫附丸, 出處:《醫學入門》卷六。 組成:生附子尖2個,蠍梢7個,熟硫黃1錢。 主治:助胃回陽。主治:厥冷,兼治慢脾風,肢冷。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