硫黃方

LIU HUANG F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43

寒性指數

0

熱/寒比例

極熱 (43.00)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30%
腎經 19%
心經 11%
肺經 11%
胃經 11%
肝經 8%
大腸經 8%
脾經
腎經
心經
肺經
胃經
肝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硫黃方中加入附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寒熱互濟,溫陽散寒: 硫黃性熱,善於解毒殺蟲,但其寒性亦強,易傷陽氣。附子性熱,溫陽補火,可溫助陽氣,防止硫黃寒性過盛,損傷脾胃。
  2. 相輔相成,增強療效: 附子入心腎經,能溫補心陽,化瘀通絡,配合硫黃的解毒殺蟲功效,可促進藥效深入肌膚,治療寒濕凝滯、筋骨痺痛等疾病。

硫黃方中包含硫磺,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硫磺的藥性:

硫磺性溫,味辛,歸肝、脾、肺經。其具有燥濕殺蟲、祛風止癢、通絡止痛的功效。

二、方劑的組成及主治:

硫黃方主要用於治療濕熱蘊結、風濕痺痛、皮膚瘙癢等病症。其中,硫磺可發揮其燥濕殺蟲、祛風止癢的功效,與其他藥材配伍,達到治療目的。

總而言之,硫黃方的組成中包含硫磺,是根據其藥性及方劑主治的合理搭配,以達到最佳治療效果。

硫黃方中加入生薑,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溫中散寒: 硫黃性寒,容易損傷脾胃陽氣,生薑性溫,能溫中散寒,緩解硫黃對脾胃的寒性刺激,保護脾胃功能。

2. 調和藥性: 生薑具有解毒作用,能緩解硫黃的毒性,使其藥效發揮得更充分,且能促進藥物吸收,提高療效。

總之,生薑的加入,不僅可以保護脾胃,還能調和藥性,使硫黃方發揮最佳療效。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硫黃方」主治功效分析

「硫黃方」出自《奇效良方》,其組成簡潔,僅有附子、硫黃、生薑三味藥材,卻能針對特定病症發揮顯著療效。古籍記載,此方主要用於治療「赤白癜風」,即現代醫學所稱的白癜風或相關皮膚色素異常疾病。

組成及藥理分析

  • 附子: 附子性味辛、熱,歸心、腎、脾經。其主要功效為溫經散寒、回陽救逆。在「硫黃方」中,附子的作用在於溫通經脈,驅散體內陰寒,從根本上改善氣血運行,為皮膚提供充足的營養。此外,附子也能促進局部氣血循環,有助於藥物更好地吸收與作用。

  • 硫黃: 硫黃性味酸、熱,有毒,歸腎、大腸經。其主要功效為解毒殺蟲、燥濕止癢。硫黃的解毒殺蟲作用有助於清除皮膚表面的病邪,而燥濕止癢的作用則能改善皮膚的濕潤狀態,減輕因皮膚病變引起的瘙癢感。正如《溫病條辨》所述,石硫黃產於山石之中,具有晶瑩光澤,氣味清淨,較其他種類的硫黃更為優良,藥效也更佳。

  • 生薑: 生薑性味辛、溫,歸肺、脾、胃經。其主要功效為發汗解表、和胃止嘔。在「硫黃方」中,生薑不僅能發散表邪,協助附子溫通經絡,還能調和脾胃,促進藥物的消化吸收,減少藥物對身體的刺激。此外,生薑也能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提升藥效。

治療原理

「硫黃方」的治療原理主要基於以下幾點:

  1. 溫陽散寒,活血通絡: 附子的溫陽作用,搭配生薑的發散特性,能溫通經絡,驅散體內陰寒之邪,改善氣血運行,為皮膚提供營養,從而促進皮膚色素的恢復。
  2. 解毒殺蟲,燥濕止癢: 硫黃的解毒殺蟲功效,有助於清除皮膚表面的病邪,改善皮膚病變;其燥濕作用則能改善皮膚濕潤狀態,減輕瘙癢感,創造有利於皮膚復原的環境。
  3. 局部外治,直達病所: 古籍記載,「硫黃方」需搭配茄蒂外擦。茄蒂具有收斂、消腫的作用,可促進藥物吸收,使藥力直達病所。配合藥物擦洗患處的步驟,可進一步促使藥物滲透,發揮療效。

主治功效

綜上所述,「硫黃方」的主要功效為溫陽散寒,解毒殺蟲,燥濕止癢,活血通絡,其主治為「赤白癜風」,即現代醫學所指的白癜風等皮膚色素異常疾病。此方通過內外兼治的方式,調理機體氣血運行,清除皮膚病邪,促進色素恢復,從而達到治療目的。

傳統服藥法


附子、硫黃、薑汁、茄蒂。
上將附子、硫黃研末,薑汁調勻。
白癜用白茄蒂擦;紫癜用紫茄蒂擦。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硫黃方有一定的毒性,不宜長期服用。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體弱者慎用。

相關疾病


皮膚異色症

相同名稱方劑


硫黃方, 出處:《奇效良方》卷三。 組成:附子、硫黃、薑汁、茄蒂。 主治:赤白癜風。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