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丸
TAI YANG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聖濟總錄》卷二十七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極熱 (44.00)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太陽丸中加入硫磺,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驅風散寒: 硫磺性溫,具有驅風散寒、溫通經絡的功效。太陽丸常用於治療風寒溼痹、關節疼痛等病症,硫磺的溫熱屬性可溫散寒邪,緩解疼痛。
- 殺蟲止癢: 硫磺還有殺蟲止癢的作用,可用於治療疥瘡、溼疹等皮膚病。太陽丸中加入硫磺,除了治療風寒溼痹,也可兼顧皮膚病的治療。
太陽丸中包含附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陽散寒:附子性熱,味辛甘,具有溫陽散寒、回陽救逆的功效。太陽丸主要用於治療陽氣不足、寒邪內侵導致的疾病,附子可溫補陽氣,驅散寒邪,達到溫陽散寒的效果。
- 助陽化氣:附子能溫腎助陽,促進氣血運行,對於陽虛氣弱、氣血瘀滯的患者,附子可以溫補陽氣,化解瘀血,改善氣血循環,進而達到治病的目的。
總而言之,附子在太陽丸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其溫陽散寒、助陽化氣的作用,有助於改善陽氣不足、寒邪內侵等症狀,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主治功效
太陽丸主治功效分析
主治症狀: 傷寒陰毒,四肢厥逆,脈息微細。
方劑組成:
- 硫磺: 一兩 (研)
- 附子: 一兩 (炮裂去臍皮)
治療原理分析:
根據古文記載,太陽丸主要用於治療「傷寒陰毒」。這是一種感受寒邪後,邪氣深入臟腑,導致陽氣衰微,陰寒內盛的危重病症。其典型症狀為「四肢厥逆,脈息微細」,反映了機體陽氣極度虛弱,無力溫煦四肢,推動血液運行的狀態。
太陽丸的方劑組成僅有硫磺和附子兩味藥物,但兩者皆為大熱之品,具有強勁的溫陽散寒功效,可以針對陰毒傷寒的核心病機進行治療。
附子: 辛、甘,大熱,有毒。歸心、腎、脾經。是中藥裡回陽救逆的第一要藥,具有回陽救逆、補火助陽、散寒止痛的功效。在此方中,附子主要發揮其回陽救逆的作用,能夠迅速補充體內衰微的陽氣,驅散內盛的陰寒,恢復機體的陽氣運作,從而緩解四肢厥逆等症狀。
硫磺: 酸,溫,有毒。歸腎、大腸經。具有補火助陽,殺蟲療瘡的功效。硫磺的溫熱之性雖不及附子強烈,但亦能補火助陽,與附子相輔相成,增強溫陽散寒的效力。同时硫磺入腎經,能够補益腎陽,而腎陽為一身陽氣之本,其受補则一身陽氣皆可得助。
綜合而言,太陽丸通過附子和硫磺的協同作用,峻補元陽,回陽救逆,溫散陰寒,從而達到治療傷寒陰毒,緩解四肢厥逆,脈息微細等症狀的目的。
其他方劑比較 古文中還提到了另外兩個治療陰毒傷寒的方劑:回陽煮散和定命丸。
回陽煮散: 天南星:辛、苦、溫,有毒。燥濕化痰,祛風止痙,消腫散結。 附子:溫陽散寒 回陽煮散和太陽丸一樣使用了附子溫陽散寒,但使用了南星燥濕化痰,針對的病機可能是帶有痰濕的陰毒傷寒。
無古文提及定命丸的組成和用法,因此無法分析。
總結:
太陽丸以其峻猛的溫陽之力,成為治療傷寒陰毒,四肢厥逆,脈息微細的有效方劑。其藥物組成精簡,藥效直接,體現了中醫「急則治其標」的治療原則。
傳統服藥法
硫黃(研)1兩,附子(炮裂,去臍皮)1兩。
上為末,酒煮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10丸至15丸,煎艾、鹽湯送下,不拘時候。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太陽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二十七。 組成:硫黃(研)1兩,附子(炮裂,去臍皮)1兩。 主治:傷寒陰毒,四肢厥逆,脈息微細。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