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焰散

火焰散

HUO YAN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40

寒性指數

0

熱/寒比例

極熱 (40.00)

複方歸經比例

腎經 28%
脾經 28%
肝經 16%
大腸經 16%
心經 12%
腎經
脾經
肝經
大腸經
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火焰散中包含硫磺,其原因如下:

  1. 殺蟲止癢: 硫磺性溫燥,具有殺蟲止癢之效,可用於治療皮膚病,如濕疹、癬症等,而火焰散常用於治療濕熱蘊結引起的皮膚疾患,因此加入硫磺可起到殺蟲止癢的作用。
  2. 燥濕祛風: 硫磺能燥濕祛風,可用於治療風濕痹痛,而火焰散中常加入一些其他具有祛風濕作用的中藥,如防風、羌活等,硫磺的加入可增強燥濕祛風的效果,達到治療風濕痹痛的目的。

火焰散中加入附子,乃因其具有溫陽散寒、回陽救逆之功效。附子為毛茛科植物烏頭的根部,性熱,味辛,入心、腎、脾經,具有極強的溫經散寒作用。

其在火焰散中主要針對寒凝血脈、氣血運行不暢的症狀,藉由溫陽散寒,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肢體冰冷、麻木、疼痛等不適。附子與其他藥材配伍,相輔相成,可增強藥效,達到溫陽散寒、活血止痛的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火焰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主治「傷寒惡侯」
「傷寒惡侯」在古代中醫語境中,泛指外感傷寒病過程中出現的危重證候,常見陽氣衰微、陰寒內盛之象,如四肢厥冷、面色蒼白、脈微欲絕等。此方以「火焰」為名,隱喻其性烈如火,旨在急溫陽救逆、驅散陰寒,故推測其主治當屬傷寒病後期之陰盛格陽、真寒假熱等險證。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分析

1. 舶上硫黃(硫磺)

  • 性味功效:性大熱,味酸,有毒,歸腎、大腸經。傳統用於「補火助陽」,能溫腎散寒、通利臟腑。《本草綱目》載其「主虛寒久痢滑泄,霍亂,補命門不足,陽氣暴絕」。
  • 方中作用:作為君藥,硫磺大熱之性直入下焦,補益命門真火,驅逐沉寒痼冷,為全方溫陽之核心。

2. 黑附子(生附子)

  • 性味功效:性大熱,味辛甘,有毒,歸心、腎、脾經。生附子回陽救逆之力峻猛,《本草備要》稱其「通行十二經,無所不至,引補氣藥以復散失之元陽」。
  • 方中作用:助硫磺溫通一身陽氣,尤其針對心腎陽衰、陰寒內盛之急症,為臣藥。生用未經炮製,毒性強而藥力更速,符合「惡侯」需峻藥急挽的特性。

3. 新臘茶(綠茶)

  • 性味功效:性涼微苦,歸心、肺、胃經,傳統認為能清頭目、除煩渴、化痰消食。《本草綱目》提及茶能「降火」但「久服去人脂,令人瘦」。
  • 方中作用:此為方中關鍵反佐之法。一則制約硫磺、附子之燥熱毒性,防其燥烈傷陰;二則茶葉苦降之性可引火歸元,使浮越之虛陽下歸腎中,避免熱藥格拒。

4. 製法與服法深意

  • 火製艾燻:以艾火燻藥碗,取艾葉溫通經絡之性,進一步增強藥物溫陽效力,同時使藥性更臻純和。
  • 酒煎服法:酒性辛熱,助藥力速行經脈,煎藥時「有火焰起」,形象呼應方名,亦顯示藥力峻猛,能激發陽氣如火焰升騰,驅散陰霾。

全方治療原理總論

火焰散以硫磺、附子大熱之品為主,佐以涼性茶葉,形成「熱藥涼佐」的配伍特色,既峻補元陽、破陰回逆,又防止燥熱僭上火。其製法強調火煅艾燻,進一步強化溫通之效。全方目標明確,針對傷寒晚期「陽氣暴脫、陰寒內閉」之危證,藉火熱藥力迅疾挽回生機,體現中醫「寒者熱之」「甚者從之」的治療思維。

傳統服藥法


舶上硫黃1兩,黑附子(去皮,生用)1兩,新臘茶1兩。
上為細末,先用好酒1升調藥,分大新碗五口中,於火上攤蕩令乾,合於瓦上,每一碗下燒熟艾一拳大,以瓦搘起,無令火著,直至煙盡,冷即刮取,卻細研,入瓷合盛。
每服2錢,酒1盞,共煎7分,有火焰起,勿訝。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火焰散, 出處:《活人書》卷十六。 組成:舶上硫黃1兩,黑附子(去皮,生用)1兩,新臘茶1兩。 主治:傷寒惡侯。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