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小豆丸中加入赤小豆,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作用:
一、利水消腫:赤小豆性平味甘,入脾、腎經,具有利水消腫、清熱解毒之效。其能利水滲濕,促進體內水分代謝,有助於排除體內多餘水分,改善水腫現象。
二、清熱解毒:赤小豆亦能清熱解毒,對於濕熱所致的皮膚病、瘡瘍腫毒等病症,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在小豆丸中,赤小豆可輔助其他藥材,共同發揮清熱解毒作用,減輕病症。
小豆丸是一種傳統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治療濕熱引起的各類疾病。其組成中包含硫磺,這是因為硫磺具有獨特的藥理特性,能夠有效地清熱解毒、燥濕止癢。硫磺在中藥中被視為一種重要的輔助藥材,能加強方劑的療效,特別是在處理因濕熱所致的皮膚病如癬、膿皰等方面表現突出。它對熱毒的解除和濕氣的排除有良好的作用,能促進血液循環,減輕炎症。此方劑中的其他成分如小豆、黑豆等也能增強利尿和健脾作用,而硫磺則是提升整體方劑功效的關鍵。在中醫理論中,硫磺與小豆的組合可以更好地協同作用,達到調和陰陽、平衡體內外環境的效果,因此被納入此方。這樣的配伍不僅彰顯了中藥材的相生相剋,也體現了中醫整體調理的特色。
小豆丸中含有附子,乃因附子性溫熱,能回陽救逆,溫經散寒。小豆丸主治陽氣虛衰,寒凝血瘀所致的陽痿、宮寒、四肢厥冷等症。附子於方中起着溫陽散寒,回補陽氣的關鍵作用,以助小豆等藥材發揮其補腎壯陽、溫經散寒之效。附子性猛烈,需謹慎使用,宜遵醫囑,不可擅自服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小豆丸主治「腸風毒」,此為中醫古代病名,主要指風邪濕毒蘊結於腸道,導致下血、腹痛或便溏黏濁等症狀,類似於現代所稱的腸道濕熱出血、慢性痢疾或痔瘡出血等疾患。其病機多與濕熱下注、氣血瘀滯或陽虛不攝相關。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赤小豆(1兩)
- 性味功效:甘酸平,入心、小腸經。
- 作用:利水消腫、解毒排膿。《本經》載其「主下水,排癰腫膿血」,能清利腸道濕熱,化解血分瘀毒,適用於濕熱蘊結所致的腸風下血。
硫黃(1兩)
- 性味功效:酸溫有毒,入腎、大腸經。
- 作用:補火助陽、驅寒逐濕。《本草綱目》謂其「壯陽氣,能化金銀銅鐵奇物」,此處用其溫補下焦元陽,兼能燥濕殺蟲。透過溫攝陽氣,固澀腸道,改善因陽虛不固導致的久痢或便血。
附子(生用,半錢)
- 性味功效:辛甘大熱,有毒,入心、腎、脾經。
- 作用:回陽救逆、散寒除濕。生用峻烈,善逐陰寒之邪。與硫黃相配,增強溫補脾腎之效,助陽氣以化濕毒,並推動氣血運行,緩解腸道冷積瘀滯。
方劑配伍邏輯
- 標本兼治:赤小豆清利濕熱以治標(解毒活血),硫黃、附子溫陽固本以治本(補火攝血)。
- 寒熱調和:赤小豆性平偏涼,硫黃、附子大熱,三者協同既不過燥,亦不過寒,適合寒熱錯雜之腸風毒。
- 行血與攝血並行:赤小豆活血消瘀,硫黃、附子溫攝止血,針對出血兼瘀滯之證。
服法用意:醋湯送服,取其酸收之性,助藥力內斂止血,兼緩硫黃、附子毒性。
總結
此方透過清熱利濕、溫陽固脫的雙向調節,治療腸風毒屬「濕熱瘀阻兼陽虛」者。現代或可延伸應用於慢性結腸炎、痔瘡出血(辨證屬寒熱夾雜者),然需嚴格掌握劑量與適應症。
傳統服藥法
赤小豆1兩,好硫黃1兩,附子(生用)半錢。
上為細末,水煮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20丸,空心醋湯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小豆丸具有一定的毒性,不宜長期服用。服用小豆丸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小豆丸, 出處:《雞峰》卷十七。 組成:赤小豆1兩,好硫黃1兩,附子(生用)半錢。 主治:腸風毒。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