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豆丸

附豆丸

FU DOU W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39

寒性指數

8

熱/寒比例

(4.88)

複方歸經比例

腎經 28%
脾經 28%
心經 28%
小腸經 14%
腎經
脾經
心經
小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附豆丸」方劑中加入附子,主要原因如下:

  1. 溫陽散寒:附子性溫熱,入心、腎經,具有溫陽散寒、回陽救逆的功效。此方主要用於寒凝血瘀導致的疼痛、麻木等症狀,附子可溫暖經脈,促進血液循環,緩解疼痛。
  2. 溫腎壯陽:附子可溫腎陽,對於腎陽虛導致的陽痿、腰膝冷痛等症狀也有良好的療效。附子在「附豆丸」中與其他藥材配伍,能增強溫腎壯陽的功效,使藥效更顯著。

附豆丸方劑中包含赤小豆,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利水消腫:赤小豆性平味甘,歸脾、胃經,具有利水消腫、清熱解毒的功效。其利水作用可協助其他藥材排出體內多餘的水分,減輕水腫症狀,有利於治療水腫病症。

2. 健脾益氣:赤小豆亦能健脾益氣,改善脾胃功能,促進水液代謝,增強機體抵抗力。在附豆丸方劑中,赤小豆的加入可輔助其他藥材共同發揮調理脾胃、改善水腫的作用。

總之,赤小豆在附豆丸方劑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能夠利水消腫、健脾益氣,與其他藥材協同作用,達到治療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附豆丸】之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本方主要治療「脾虛受濕發腫」及「一切虛腫」。中醫理論中,脾主運化水濕,脾虛則水濕不化,積聚體內發為水腫。此類腫脹多屬虛證,臨床表現為按之凹陷、病程較長、伴隨乏力、食少等脾虛症狀。方名「附豆丸」點出其君藥(附子)與配伍關鍵(赤小豆),彰顯溫陽健脾、利水消腫之治療方向。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君藥:附子(生用,炮製後)

    • 附子大辛大熱,溫補脾腎之陽。陽氣足則能推動水液代謝,化解濕濁停聚。
    • 生附子毒性較強,經「赤小豆共煮」炮製後,既減毒性,又取其利水之性相輔。烘焙乾燥後更增溫守之效,專攻虛寒水腫。
  2. 臣藥:赤小豆

    • 利水消腫,與附子同煮時,其性滲入附子,助其下行導濕。赤小豆亦能健脾,符合「治腫先治脾」之理。
    • 炮製後赤小豆棄用,取其藥性融合於附子,集中藥力。
  3. 佐藥:薏苡仁粉(製丸)

    • 薏苡仁健脾滲濕,強化附子、赤小豆之效。其藥性平和,能制附子燥烈,護脾胃之氣。
    • 以薏苡仁糊為丸,取「丸者緩也」之意,使藥力漸發,適合虛證調理。
  4. 使藥:冬瓜湯/蘿蔔湯送服

    • 冬瓜利水、蘿蔔下氣行水,二者為引經藥,導藥效專攻水濕停滯。

整體治療原理
本方以附子溫陽化氣為核心,結合赤小豆利濕、薏苡仁健脾,形成「溫補—滲利—健運」三重機制。附子得赤小豆制其毒性、增其利水之效;薏苡仁協調中焦,避免溫燥傷陰。全方重在治本(脾腎陽虛),兼顧治標(水濕腫滿),針對虛性水腫標本同治,尤適長期調理。

應用延伸
「一切虛腫」可能包含慢性腎炎、心源性水腫屬陽虛者,然須依具體證候辨證加減。此方體現中醫「益火之源,以消陰翳」的思路,通過溫補人體陽氣,自然消散陰濁水濕。

傳統服藥法


大附子10枚(生,削去皮,破4塊,用赤小豆1盞藏附子於中,慢火煮,附子透熟軟,去豆,焙乾附子)。
上為末,以薏苡仁粉煮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百十丸,空心冬瓜湯送下;或蘿蔔湯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附豆丸, 出處:《朱氏集驗方》卷四。 組成:大附子10枚(生,削去皮,破4塊,用赤小豆1盞藏附子于中,慢火煮,附子透熟軟,去豆,焙乾附子)。 主治:脾虛受濕發腫;一切虛腫。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