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獨附煎方中包含附子,其原因主要有二:
一、 溫陽散寒,回陽救逆: 附子性熱,味辛,入心、腎、膀胱經,具有溫陽補火、散寒止痛之效。方中以附子為君藥,旨在溫補心陽,散寒回陽,針對陽氣不足、寒邪內侵所致的虛寒證狀,如心陽虛衰、四肢厥冷、面色蒼白、呼吸微弱等,起到回陽救逆之功。
二、 助藥力,增效力: 附子性猛烈,可以助其他藥物發揮藥力,增強療效。例如,方中亦含桂枝,桂枝性溫,辛甘,具有溫經通脈、散寒止痛的作用。附子與桂枝合用,相輔相成,溫陽散寒,共奏溫經止痛之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獨附煎】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腑寒咽閉,六脈微弱;喉痹」,關鍵病機為陰寒內盛,陽氣衰微。
- 腑寒咽閉:指臟腑(尤其下焦)陽虛陰寒,寒氣上逆,阻塞咽喉,導致吞咽困難、咽喉緊閉感。
- 六脈微弱:反映全身陽氣虛弱,氣血運行無力,屬危重之象。
- 喉痹:此處特指因虛寒所致的咽喉腫痛或阻塞,與實火熱毒之喉痹不同,其特點為病程緩、色淡不紅、遇寒加重。
綜觀之,此證屬少陰病範疇(腎陽虛衰,陰寒上擾),需溫補命門、回陽救逆。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全方僅用附子一味,大辛大熱,為「回陽救逆第一品藥」:
藥性分析:
- 生附子(原方未明言炮製,但切片蜜炙推測為減毒):直入少陰,溫腎陽、散沉寒,破陰凝以通閉結。
- 蜜炙:緩和附子峻烈之性,甘潤佐制其燥,兼能潤咽喉,防陽藥過燥傷陰。
作用機理:
- 溫陽逐寒:附子壯命門之火,使下焦陽氣得復,陰寒自散,上逆之寒氣降,則咽喉閉塞可解。
- 通脈救逆:通過振奮心腎陽氣,六脈微弱得以改善,氣血通行無阻。
- 標本兼治:既治下焦陽虛之本,又解咽喉寒閉之標,體現「治病求本」原則。
單方之妙:
- 附子為「藥中四維」之一,單用則力專效宏,直達病所。
- 蜜炙後配伍甘味送服,暗合「甘能緩急」之理,針對咽喉緊閉之急症,亦防藥性過猛。
三、延伸思考
此方與《傷寒論》「少陰病,咽中痛,半夏散及湯」異途同歸,均治寒性喉痹,但獨附煎更側重陽虛欲脫之危候。其簡峻用藥,彰顯中醫「陽主陰從」思想,對後世單方急救具啟發意義。
傳統服藥法
附子1支(切成片)。蜜炙黃,咽甘味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獨附煎, 出處:《朱氏集驗方》卷九。 組成:附子1支(切成片)。 主治:腑寒咽閉,六脈微弱;喉痹。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