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附子餅方劑中含有附子,乃因其具有強烈的回陽救逆、溫經散寒之效。附子為烏頭的根部,性溫熱,入心、腎、脾經,具有回陽救逆、溫經散寒、止痛、消腫等功效。
方劑中以附子為君藥,主要針對陽氣虛衰、寒邪內侵導致的症狀,如四肢厥冷、面色蒼白、呼吸微弱、脈微欲絕等。附子可溫煦陽氣,驅散寒邪,恢復人體的正常生理機能。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附子餅」主治功效分析
「附子餅」一方,主要用於治療潰瘍,尤其針對氣血虛弱,無法收斂瘡口,或因風邪侵襲,導致氣血運行不暢,瘡口難以癒合之證。
組成與藥理
「附子餅」以炮附子為主藥,研末後以唾液調和成餅狀,敷於患處,再以艾炷灸之。附子性味辛甘大熱,歸心、脾、腎經,具有溫經散寒、補火助陽之功。《本草綱目》記載附子能「回陽救逆,散寒止痛」,可見其溫陽散寒之力頗強。
治療原理
潰瘍之所以難以收斂,主要原因有二:
- 氣血虛弱:氣血不足,則無力生肌長肉,瘡口自然難以癒合。《外科正宗》中提到「元氣素虛」、「脾胃虧損」等,皆指氣血不足之證。此時,單純使用攻伐之劑,反而會耗傷正氣,加重病情。而附子辛熱,能溫補陽氣,陽生則陰長,氣血得以充盈,從而促進瘡口癒合。
- 風寒外襲:風寒之邪侵襲肌表,阻礙氣血運行,導致瘡口氣血瘀滯,難以生肌。《外科心法要訣》中提到「遍身走注作痛,兩腳面胖腫」,即為風寒濕邪阻滯經絡之象。附子辛溫,能祛散風寒,溫通經絡,使氣血運行通暢,瘀滯得以消散,瘡口得以濡養。
綜上所述,「附子餅」的治療原理,即是通過附子的溫陽散寒之力,一方面溫補脾腎,益氣養血,另一方面祛散風寒,溫通經絡,從而達到促進潰瘍癒合的目的。
臨牀應用
根據古籍記載,「附子餅」廣泛應用於各種潰瘍證,例如:
- 久潰不斂:如《外科正宗》中記載「瘡口原潰之甚,不易完合」,以及「一婦人患附骨癰,久而不斂」,皆使用「附子餅」配合補益氣血之劑,最終得以痊癒。這表明「附子餅」對於氣血虛弱導致的久潰不斂有良好療效。
- 瘡口紫陷,膿水清稀:此為氣血虛寒之象,《立齋外科發揮》中多次提到此類證候,並使用「附子餅」配合十全大補湯等溫補之劑治療,取得良好效果。這說明「附子餅」對於陽虛寒盛,瘡口失於溫煦的潰瘍有顯著療效。
- 風寒濕痺導致的潰瘍:如《外科心法要訣》中提到「遍身走注作痛,兩腳面胖腫」,此為風寒濕邪阻滯經絡之象。使用「附子餅」能祛散風寒,溫通經絡,從而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進潰瘍癒合。
此外,「附子餅」還可應用於骨疽、附骨疽等病證,通過溫陽散寒,促進死骨脫落,加速瘡口癒合。
總結
「附子餅」一方,以其溫陽散寒之功,針對氣血虛弱、風寒外襲所致的潰瘍,具有顯著療效。其治療原理,在於溫補脾腎,益氣養血,祛散風寒,溫通經絡,從而達到促進潰瘍癒合的目的。臨牀應用廣泛,對於久潰不斂、瘡口紫陷、膿水清稀等虛寒證候,以及風寒濕痺導致的潰瘍,均有良好療效。
傳統服藥法
炮附子(去皮臍)。
上為末,以唾津和為餅,置瘡口處,將艾壯於餅上,灸之。每日灸數次,但令微熱,勿令痛。如餅乾,再用唾律和做,以瘡口活潤為度。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附子餅, 出處:《外科發揮》卷三。 組成:炮附子(去皮臍)。 主治:潰瘍,氣血虛不能收斂,或風邪襲之,以致氣血不能運於瘡所,不能收斂。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