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附子丸

PAO FU ZI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得效》卷四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60

寒性指數

0

熱/寒比例

極熱 (60.00)

複方歸經比例

腎經 33%
脾經 33%
心經 33%
腎經
脾經
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炮附子丸中包含附子,主要原因如下:

  1. 溫陽散寒: 附子性溫熱,入心、腎經,具有溫陽散寒之功效,可溫暖四肢、驅散寒邪。炮製後毒性減低,藥力更強,更適合用於治療寒凝血脈、肢體冰冷等症狀。
  2. 回陽救逆: 附子還具有回陽救逆之功效,對於陽氣虛衰、脈微欲絕等危重病症,可起到回陽固脫的作用。炮附子丸常用於治療陽虛衰竭、寒凝血脈、肢冷脈微等症,附子的加入能有效增強方劑的溫陽散寒、回陽救逆作用。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炮附子丸」主治功效分析

炮附子丸,由炮附子、乾薑、炙甘草三味藥材組成,其組方精簡,卻蘊含深厚的治療哲理。此方劑在古代醫籍中,主要用於治療「胃脘有熱,胃中有寒,嘔吐不止」之症。透過分析其藥物組成與古籍記載,可深入理解其治療原理與功效。

藥物組成及功效

  • 炮附子: 炮製後的附子,藥性辛熱,具有強大的回陽救逆、散寒止痛之功。其辛熱之性,可溫補陽氣,驅散體內陰寒,尤擅長於救治陽虛寒盛之危急重症。在此方中,炮附子為君藥,是治療寒邪內盛、陽氣不足的核心力量。

  • 乾薑: 乾薑亦為辛溫之品,具有溫中散寒、回陽通脈之效。其溫性可暖脾胃,散寒邪,助陽氣。在此方中,乾薑為臣藥,輔助炮附子增強溫陽散寒之力,共同抵禦胃中寒邪。

  • 炙甘草: 炙甘草性甘溫,具有補脾益氣、調和諸藥之功。其甘味可緩急止痛,溫性可助脾胃之氣。在此方中,炙甘草為佐使藥,既能調和炮附子、乾薑的辛烈之性,又能補益脾胃之氣,使藥力更為持久而溫和。

治療原理分析

炮附子丸所針對的病機,在於「胃脘有熱,胃中有寒」之矛盾現象。此種情況看似矛盾,實則是體內陰陽失調的表現。

  • 胃脘有熱: 這裡的「熱」並非實熱,而是虛熱。由於脾胃陽氣不足,無法溫煦中焦,導致陰寒內盛,將虛陽浮越於上,形成假熱之象。因此,患者會感覺胃脘有灼熱感,但同時又畏寒喜溫。

  • 胃中有寒: 胃中寒邪是導致嘔吐不止的根本原因。寒邪停滯於胃,阻礙氣機正常升降,導致胃氣上逆,故見嘔吐。

炮附子丸的治療原理,即在於溫陽散寒、調和陰陽。方中炮附子與乾薑,辛熱溫陽,可強壯脾胃陽氣,驅散內在寒邪。炙甘草則能補益脾胃,調和諸藥,使藥效更為持久,同時緩解因寒邪所致的胃脘疼痛。

透過溫陽散寒、通暢氣機,炮附子丸可使上浮的虛火下降,下沉的寒邪散去,恢復胃氣正常升降之功能,從而達到止嘔之效。

綜論

綜上所述,炮附子丸是針對「胃脘有熱,胃中有寒,嘔吐不止」之症的經典方劑。其組方精簡,藥力集中,以炮附子、乾薑為主,溫陽散寒、救逆止痛,佐以炙甘草,補益脾胃,調和諸藥。此方劑的治療原理,體現了中醫「寒者熱之」的治療法則,其療效與應用價值,歷經數百年臨牀考驗,至今仍為醫家所重用。

傳統服藥法


附子(炮,去皮臍)2兩。
上為末,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就濕以大黃末五錢為衣。
每服10丸,加至20丸,用薑湯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慢性腎衰竭細菌性食物中毒嘔吐噁心反胃

相同名稱方劑


炮附子丸, 出處:《得效》卷四。 組成:附子(炮,去皮臍)2兩。 主治:胃脘有熱,胃中有寒,嘔吐不止。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