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大附丸方中包含附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陽散寒: 附子性熱,味辛,入心、腎經,具有溫陽散寒、回陽救逆的功效。大附丸主要用於治療陽虛寒凝所致的疾病,如脾腎陽虛、寒凝血瘀等,附子可溫暖脾腎,驅散寒邪,改善症狀。
- 助陽益氣: 附子具有補益腎陽、強壯元氣的作用。大附丸中常配合其他溫陽補氣藥材,如肉桂、乾薑等,共同發揮溫陽益氣、扶正祛邪的功效。
主治功效
大附丸主治功效分析
大附丸,一方名又稱蔥涎丸,其主治功效在古籍中記載明確,均指向「元氣虛壅上攻,偏正頭疼不可忍」。此方劑的獨特之處在於其組成藥物的複雜性,以及在治療機理上的多層次考量。
病機分析:
所謂「元氣虛壅上攻」,需從兩方面理解:
- 元氣虛: 意指機體整體陽氣不足,導致溫煦推動功能減退,氣血運行緩慢,甚則停滯。
- 壅上攻: 陽虛之下,陰寒內盛,鬱積的寒氣反逆上行,導致頭部經絡氣血阻滯,不通則痛。此種頭痛,往往劇烈難忍,可見於偏頭痛、正頭痛等。
方劑組成及藥理分析:
大附丸的藥物組成,充分體現了其治療「元氣虛壅上攻」的病機思路。
- 附子、肉桂、乾薑、桂枝: 此四味藥皆為溫熱之品,其中附子以回陽救逆見長,大補命門之火,散寒止痛;肉桂溫經散寒,補火助陽;乾薑溫中散寒,健脾燥濕;桂枝發汗解表,溫通經脈。四藥合用,共奏溫陽散寒,通經止痛之效,旨在振奮虛衰之陽氣,驅散內盛之陰寒。
- 白朮: 健脾益氣,燥濕利水,可助運化,防禦水濕內停,加強脾胃之氣,使氣機運轉恢復正常。
- 芍藥、當歸: 芍藥養血柔肝,緩急止痛,調和脾胃;當歸補血活血,調經止痛。二藥配伍,有助於緩解因氣血阻滯導致的頭痛,並可養血柔肝,緩和溫熱藥物的燥性。
- 大黃: 清熱解毒,通便瀉火,活血化瘀。用少量大黃,意在疏通經絡,導滯通便,清除體內鬱滯之邪,防止瘀滯加重。
- 薏苡仁: 利濕消腫,健脾除痹。有助於祛除體內濕邪,強化健脾之效,防止濕邪阻滯氣機。
- 甘草: 調和諸藥,清熱解毒。能緩和藥性,使其溫而不燥,並調和諸藥,使全方藥效更加協調。
治療原理:
大附丸的治療原理,是以溫陽散寒為主,輔以補氣養血,疏通經絡。通過溫補下元之陽氣,以溫化體內陰寒;通過健脾益氣,以助氣血生化;通過活血通絡,以散寒止痛。全方藥物相互協調,共同作用,以達到溫陽散寒、補益氣血、疏通經絡、止痛的目的。使陽氣振奮,寒邪消散,氣血運行恢復正常,則頭痛自止。
總結:
大附丸針對「元氣虛壅上攻」的病機,以溫補陽氣為根本,兼顧疏通經絡,祛除陰寒,達到扶正祛邪的目的。其組方嚴謹,配伍精當,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精髓。此方雖主治頭痛,然其核心在於整體陽氣虛弱,寒邪上攻,因此臨牀應用需結合患者實際情況進行辨證施治。
傳統服藥法
大附子(炮,去皮臍)1枚。
上為末,蔥汁糊丸,如綠豆大。
每服10丸至15丸,茶清送下。
"蔥附丸(《醫方類聚》卷八十一引《濟生》)、蔥涎丸(《醫方類聚》卷八十一引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大附丸, 出處:《三因》卷十六。 組成:大附子(炮,去皮臍)1枚。 主治:元氣虛壅上攻,偏正頭痛不可忍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