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寸氣丸中加入大蒜,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一、溫陽散寒: 大蒜性溫,入肺、胃經,具有溫陽散寒的功效。寸氣丸主要用於治療寒邪客肺,症見咳嗽、氣喘、痰多等,大蒜可溫肺散寒,化痰止咳,輔助藥效。
二、解毒消腫: 大蒜性辛,具有解毒消腫的功效。寸氣丸中可能含有其他藥物,如白附子、半夏等,這些藥物具有一定毒性,大蒜可以起到解毒作用,並輔助消腫,減少副作用。
寸氣丸中加入附子,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溫陽散寒: 附子性溫熱,入心、腎經,具有溫陽散寒、回陽救逆之效。寸氣丸主治寒邪客肺,陽氣不足所致的咳嗽、喘息等症,附子可溫補陽氣,驅散寒邪,從而改善症狀。
- 助藥力: 附子性溫熱,可助其他藥物發揮藥效。寸氣丸中其他藥物如麻黃、杏仁等,性寒涼,附子可溫煦藥性,使藥效更有效地發揮,達到治療目的。
寸氣丸方劑中加入赤小豆,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利水消腫: 赤小豆性平味甘,入心、脾經,具有利水消腫、清熱解毒的功效。寸氣丸多用於治療水腫、胸悶、心悸等症,赤小豆有助於利水消腫,改善水液代謝,緩解胸悶、心悸等不適。
- 健脾化濕: 赤小豆亦可健脾化濕,有助於改善脾胃功能,促進水液運化。寸氣丸中可能含有其他健脾化濕的藥材,赤小豆的加入可以加強健脾化濕之效,進一步改善水腫、胸悶等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寸氣丸」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寸氣丸」主治「脾腎氣虛,腎水流溢,四肢作腫」。此證候核心病機為脾腎陽虛,氣化失司,導致水液代謝失常,泛溢肌膚。脾虛則運化水濕無力,腎虛則蒸騰氣化不足,水濕停聚而見四肢浮腫,甚或按之凹陷。本方針對此病機,溫補脾腎之陽,利水消腫。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君藥——溫陽化氣,逐水為本
- 附子:大辛大熱,歸腎脾經,溫補命門之火,助腎陽以復氣化,兼散寒濕。
- 大蒜:辛溫走竄,宣通陽氣,助附子溫散水濕之邪。
- 赤小豆:利水消腫,與附子、大蒜同煮,取其溫利兼施,攻逐水濕。
製法特點:附子與大蒜、赤小豆同煮至乾,意在取其溫陽之性滲入藥性;後獨取附子為末,既存其溫腎之效,又避大蒜辛散過烈。
臣藥——通調水道,行氣助運
- 白花商陸根:苦寒沉降,瀉下逐水,通利二便(註:此藥峻烈,古方慎用,此處用量半兩,配伍溫藥制其寒性)。
- 車前子:甘寒利水,導濕熱從小便出,與商陸根協同分消水勢。
- 沉香、木香:辛香行氣,醒脾化濕,氣行則水行,助津液輸布。
佐使——健脾滲濕,引藥歸經
- 薏苡仁:甘淡滲濕,健脾利水,以其煎湯送服,既可增強利水之效,又能緩和商陸根峻烈之性。
- 梧桐子大丸劑:緩圖消腫,漸次調理,避湯劑攻伐過速。
三、方劑配伍思維
全方以「溫陽行氣為主,逐水滲濕為輔」,體現「標本兼治」思路:
- 治本:附子溫腎陽,沉香、木香醒脾氣,脾腎陽復則水濕自化。
- 治標:商陸根、車前子直逐水邪,赤小豆、薏苡仁滲濕消腫,急則治其標。
四、治療原理推衍
此方適用於陰水證(脾腎陽虛型水腫),通過以下機轉發揮作用:
- 促進氣化:附子激發腎陽,恢復三焦氣化功能,使水液代謝復常。
- 多途徑排水:商陸根瀉下、車前子利尿,分消水濕從二便出。
- 氣機調暢:沉、木香疏通三焦氣滯,解「氣滯水停」之鏈。
結語
「寸氣丸」為古代治療脾腎陽虛水腫之實用方劑,組方體現「溫通結合、攻補兼施」特色,尤重附子與商陸根之配伍,一溫一瀉,相反相成,然需辨證精準方可投用。
傳統服藥法
大蒜5枚(銼,去皮,碎),附子1大只(去臍、切),赤小豆(揀)5兩。
上同於砂鍋中,先用水3升,漸添至5升)煮取乾為度,只取附子為末,余不用,卻入後藥:白花商陸根半兩,車前子2錢半,沈香2錢,木香3錢。上件同附子、薏苡仁末,煮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50丸,空心薏苡仁湯送下,日3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溫熱助陽的作用,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寸氣丸, 出處:《普濟方》卷一九二。 組成:大蒜5枚(銼,去皮,碎),附子1大隻(去臍、切),赤小豆(揀)5兩。 主治:脾腎氣虛,腎水流溢,四肢作腫。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