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蒜的傳統功效
1. 活血化瘀
大蒜,古稱葫蒜,在歷代本草典籍中均有記載,其藥用價值豐富。雖然不見得明確指出「活血化瘀」四字,但從其記載的功效,可推測其具有促進血液循環,改善瘀滯的潛在作用。
《本草綱目》記載大蒜「通五臟,達諸竅,去寒濕,闢邪惡,消癰腫,化症積肉食」,說明其具有良好的疏通經絡、消除腫痛的作用。 寒濕瘀滯常導致氣血運行不暢,而大蒜的溫散特性,能促進氣血流通,間接達到活血化瘀的效果。《神農本草經疏》也提到大蒜「主歸五臟」,並具有「去寒濕,闢邪惡,散癰腫,化積聚」的功效,這些都是活血化瘀的前提條件。瘀血的形成往往與寒邪、濕邪、氣滯等因素相關,大蒜可以針對這些病因進行調理。
《本草衍義》雖提及大蒜「傷脾傷氣」,但這主要是指過量或長期食用。適量使用,則能發揮其藥效。《新修本草》記載其「下氣消谷,除風破冷」,「下氣」能促進氣機運行,「除風破冷」能消除阻礙氣血流動的因素。 《四川中藥志》更直接指出大蒜能治療「血痢,及崩中帶下」,這兩種疾病都與血液運行及瘀血密切相關。
綜上所述,雖然古籍未明確標註大蒜具有「活血化瘀」功效,但從其溫通經絡、散寒除濕、消腫止痛等功效推斷,大蒜很可能具備輔助活血化瘀的作用。 需注意的是,這僅是根據古籍記載的推測,並非現代醫學的明確結論,實際應用需謹慎,並結合醫生意見。
2. 祛風除濕
大蒜,在古代醫籍中被廣泛記載,其祛風除濕之效,亦多有論述。綜觀諸多典籍,大蒜祛風除濕的機理主要來自其辛溫走竄的特性。
《神農本草經疏》指出大蒜「辛溫能闢惡散邪,故主除風邪,殺毒氣」,此處的「風邪」涵蓋了外感風寒濕邪,而「殺毒氣」則暗示其能清除導致風濕痹痛的病邪。 《本草綱目》更進一步說明大蒜「去寒濕,闢邪惡」,直接點明其祛除寒濕邪氣的功效。 《本草拾遺》則提到大蒜「去水惡瘴氣,除風濕」,更側重其利水消腫,祛除濕邪的功效。 《名醫別錄》簡單明瞭地指出其「散癰腫瘡,除風邪,殺毒氣」,「癰腫瘡」的產生往往與濕邪積聚有關,由此可見大蒜在治療濕邪相關疾病中的作用。
然而,古代醫家也注意到大蒜辛溫燥烈之性。《本草衍義》提到「其傷脾傷氣之禍,積久自見」,《本草綱目》亦警示「辛能散氣,熱能助火,傷肺、損目」。這些記載提醒我們,雖大蒜有祛風除濕之效,但需適量使用,避免因其燥性而損傷臟腑。總體而言,古代醫籍對大蒜祛風除濕功效的記載雖略有差異,但普遍認為其辛溫走竄之性,能有效驅散體內寒濕之邪,達到祛風除濕的目的。 只是使用上需謹慎,不可過量。
3. 健脾胃
大蒜,看似平凡的食材,在古代醫籍中卻被賦予了豐富的藥用價值,尤其其健脾胃功效,值得細細探究。
多數醫籍記載中,大蒜性味辛溫,具有通達走竄的特性。《神農本草經疏》指出:「脾胃之氣最喜芳香,燻臭損神耗氣,故久食則傷人。」這說明雖然大蒜能暖脾胃,但其辛辣之性若過度使用,反會損傷脾胃之氣。 《本草衍義補遺》更直言:「大蒜,性熱善散,善化肉……其傷脾傷氣之禍,積久自見,化肉之功,不足言也。」此處點明瞭大蒜雖能助消化,但長期過量食用,其傷脾胃之害不容忽視。
然而,《本草綱目》中也提及大蒜「通五臟,達諸竅,去寒濕,闢邪惡,消癰腫,化症積肉食」,肯定了其化積消食的功效。 《日用本草》更簡潔地指出其「燥脾胃,化肉食」的功能。 這些記載顯示,大蒜對於脾胃的影響是雙面性的:適量使用有助於消化,促進脾胃功能;但過度食用則會因其辛溫走竄之性而損傷脾胃。
綜上所述,《本草綱目》、《日用本草》等記載都指出大蒜具有化肉食、健脾胃之效,但必須適量使用,避免因其辛溫之性而傷及脾胃。古人對大蒜的運用強調了「適度」的重要性,其健脾胃功效並非絕對,需根據個人體質和實際情況謹慎使用。 古代醫籍中的觀點提醒我們,即使是看似簡單的單方,也需瞭解其性味歸經及使用禁忌,才能發揮其最佳療效,避免產生負面影響。
4. 止瀉
大蒜,作為在中醫藥典籍中亦有記載其止瀉功效。綜觀歷代本草,其止瀉作用並非單一機理,而是與其整體藥性密切相關。
《本草綱目》提到大蒜「氣燻烈,能通五臟,達諸竅」,並指出其「消癰腫,化症積肉食」的功效。這暗示大蒜具有促進腸胃蠕動、排除積滯的功能,對於因食積導致的腹瀉可能有效。書中也提到其可「貼足心,能引熱下行,治洩瀉暴痢及乾濕霍亂」。這說明古人已認識到大蒜可以通過溫熱之性,溫中散寒,從而緩解寒邪引起的腹瀉。 此外,《日華子諸家本草》更明確記載大蒜「止霍亂轉筋、腹痛」,霍亂常伴有劇烈腹瀉,此處的記載直接支持大蒜具有止瀉功效。
然而,需注意的是,《本草衍義補遺》中提及大蒜「傷脾傷氣之禍,積久自見」,《本草綱目》亦警告「久食傷肝損眼」。這說明大蒜雖具止瀉功效,但其辛溫燥烈之性,長期或大量服用仍可能損傷脾胃,故需謹慎使用。 《神農本草經疏》則指出大蒜「辛溫走竄,無處不到」,其藥性較為峻猛,因此使用需根據個人體質和病症情況,適量服用,不可濫用。
總而言之,古代醫籍中關於大蒜止瀉的記載,多與其溫中散寒、理氣消滯的藥性相關。但由於其藥性較為強悍,因此需注意用量和使用時機,避免因過量服用而造成其他不良反應。 需強調的是,本文僅為古代醫籍對大蒜止瀉功效的分析,不構成醫療建議。如有疾病,應諮詢專業醫師。
5. 解毒
大蒜,其解毒功效在歷代本草典籍中多有記載,其作用機理主要體現在其辛溫走竄的特性。
《神農本草經疏》認為大蒜「辛溫能闢惡散邪,故主除風邪,殺毒氣,及外治散癰腫?瘡也。」其辛溫之性,可以驅散體內外邪氣,達到解毒的目的。這與《名醫別錄》中「散癰腫瘡,除風邪,殺毒氣」的記載相符。《本草拾遺》更進一步指出大蒜「去水惡瘴氣,除風濕,破冷氣」,說明其解毒範圍涵蓋了水濕、風濕等多種外邪。
《本草綱目》則從更宏觀的角度闡述了大蒜的解毒機制:「其氣燻烈,能通五臟,達諸竅,去寒濕,闢邪惡,消癰腫,化症積肉食」。李時珍認為大蒜的辛烈之氣,可以通達五臟六腑,驅除體內寒濕和邪惡之氣,並能消散癰腫、化解積滯,從而達到解毒的目的。此外,文中也提及大蒜可治療因飲食不潔引起的疾病,這也從側面印證了其解毒功效。
然而,古籍也提及大蒜的藥性峻烈,需注意其副作用。《本草衍義補遺》指出大蒜「傷脾傷氣之禍,積久自見」,《本草綱目》亦警告「久食傷肝損眼」。這些記載提醒我們,雖然大蒜具有解毒功效,但並非多多益善,應適量使用,避免因過度服用而損傷臟腑。 總體而言,古代醫家對大蒜的解毒功效多持肯定態度,但同時也強調了用量和長期服用的潛在風險。
6. 止咳化痰
大蒜,雖非專門止咳化痰之藥,然諸多古代本草書籍提及其功效,間接佐證其在某些咳嗽痰症上的應用可能。其作用機理並非直接針對咳嗽痰液本身,而是透過其辛溫特性,達到疏通經絡、宣通肺氣的間接效果。
《本草綱目》記載大蒜「其氣燻烈,能通五臟,達諸竅,去寒濕,闢邪惡」,說明其辛溫之性可驅散體內寒邪濕氣,而寒邪濕氣是古代醫家認為導致咳嗽痰飲的重要病因之一。若咳嗽痰多屬於寒濕阻肺類型,大蒜的辛溫之氣或許能起到一定的輔助作用,疏通肺氣,使痰液得以排出。 《滇南本草》更直接指出大蒜「祛寒痰」,印證此觀點。
然而,需注意的是,《本草衍義》及《本草綱目》皆提及大蒜「傷脾傷氣」、「傷肺、損目」、「久食傷肝損眼」等副作用。 《神農本草經疏》亦指出其「燻臭損神耗氣」。因此,單純以大蒜止咳化痰,需謹慎衡量其利弊,且不宜長期大量服用。 其他典籍如《名醫別錄》、《食療本草》、《本草拾遺》、《日華子諸家本草》、《日用本草》、《四川中藥志》、《新修本草》等,雖記載大蒜多種功效,但並未直接強調其止咳化痰的效用。 《本草綱目》中雖提及大蒜用於治療吐血、心痛、膈氣等症狀,但這些與單純的咳嗽化痰有所不同。
總之,古代醫籍中關於大蒜的記載,並未明確指出其具有顯著的止咳化痰主治功效。其作用可能僅限於某些特定體質及病症,且需考慮其副作用。 使用前,應諮詢專業中醫師,避免因不當使用而產生不良反應。
7. 驅蟲殺蟲
大蒜,古稱葫蒜,在古代醫籍中多有記載其驅蟲殺蟲之功效,雖非其主要作用,但仍值得探討。
《食療本草》明確指出大蒜「除風,殺蟲」,這是對其驅蟲功效最直接的記載。 其他典籍雖未直接提及「驅蟲」,但從其整體功效推論,亦可間接佐證。例如,《本草綱目》記載大蒜「能通五臟,達諸竅,去寒濕,闢邪惡,消癰腫,化症積肉食」,其中「闢邪惡」可以理解為驅除體內外之邪氣,而寄生蟲亦可視為一種邪氣。 《神農本草經疏》則提到大蒜「主除風邪,殺毒氣」,「殺毒氣」的範圍較廣,可能也包含了蟲體及其所產生的毒素。 《名醫別錄》的「散癰腫瘡,除風邪,殺毒氣」,與《神農本草經疏》的觀點相近。
需要注意的是,古代醫籍對大蒜的描述常伴隨其性味峻烈、久服傷身的警示。例如,《本草衍義補遺》提到大蒜「傷脾傷氣」,《本草綱目》則指出「久食傷肝損眼」。 這些記載提醒我們,雖然大蒜具備一定的驅蟲潛力,但其應用需謹慎,不宜長期大量服用。 古代文獻中多數記載大蒜的運用側重於外用或短時間內少量內服,以發揮其驅邪殺毒的功效,而非長期作為驅蟲的主藥。 總體而言,古籍中關於大蒜驅蟲的記載,更多的是基於其整體的殺菌、殺毒的功效推測而來,而非針對特定寄生蟲的專門研究。
8. 止癢
大蒜,古稱葫蒜,自古以來即被廣泛應用於食療和藥用。其止癢功效,主要源於其辛溫走竄的特性,多部古代醫籍均有記載,雖然未直接點明「止癢」,但其驅除風邪、殺毒氣、散癰腫等作用,間接佐證了其止癢的可能性。
《名醫別錄》、《本草拾遺》等明確記載大蒜能「散癰腫瘡」、「療瘡癬」,「癰腫瘡」和「瘡癬」皆為皮膚病,伴隨瘙癢症狀。 《本草綱目》更詳細地闡述了大蒜「其氣燻烈,能通五臟,達諸竅,去寒濕,闢邪惡,消癰腫」的功效,其辛辣之氣能驅散體內寒濕之邪,而寒濕往往是某些皮膚病的致病因素,因此間接具有止癢之效。 《神農本草經疏》則認為大蒜「辛溫走竄,無處不到」,能通達全身經絡,清除導致瘙癢的邪氣。
值得注意的是,《本草衍義補遺》提及大蒜「傷脾傷氣」,《本草綱目》也警告「久食傷肝損眼」,說明大蒜雖有益處,但需適量使用,不可過量。 雖然古代典籍並未直接說明大蒜如何止癢以及針對何種癢症,但從其驅邪、散腫、通經絡的功效推斷,大蒜或可藉由改善體內環境,間接達到止癢的效果。 然而,需強調的是,古代醫籍的記載與現代醫學研究方法不同,其功效需結合現代醫學知識進行客觀分析。 對於皮膚瘙癢,仍建議尋求專業醫師的診斷與治療。
大蒜的現代功效
1. 抗氧化
大蒜,依本草所載,味辛性溫,歸脾、胃、肺經。其藥理活性主要源於所含豐富的蒜素、有機硒化合物及維他命C等。這些成分協同作用,賦予大蒜顯著的強效抗氧化效能。
大蒜在體內發揮抗氧化作用,主要透過清除有害的自由基實現。這些自由基是細胞代謝過程中的副產物,過量累積會攻擊健康細胞,導致氧化應激及細胞損傷,加速機體衰老。藉由高效淬滅自由基,大蒜不僅能保護細胞膜、DNA及蛋白質等重要生物大分子免受氧化破壞,更有助於延緩整體細胞衰老進程。
此外,大蒜能有效抑制脂質過氧化反應,這類反應是動脈粥樣硬化形成的重要環節。透過減少體內低密度脂蛋白(LDL)的氧化,大蒜有助於保護血管內皮,降低心腦血管疾病的風險。其抗氧化特性亦為其增強機體免疫功能奠定基礎。透過維護免疫細胞的健康與活性,減少氧化應激對其損害,大蒜有助於提升身體對抗病原體侵襲的能力,協助預防感冒、腸胃炎等感染症狀。同時,大蒜所展現的抗菌消炎作用,部分亦得益於其減輕細胞氧化損傷及調節發炎反應的能力,從而利於緩解感染,促進組織修復與傷口癒合。
2. 降血脂
大蒜中的活性成分,特別是大蒜素,能夠通過多種現代藥理機制影響血脂代謝,從而達到降血脂的效果。
首先,大蒜及其提取物能夠降低血液中總膽固醇(TC)、甘油三酯(TG)和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的水平,同時提升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的水平,從而改善血脂譜。
其次,大蒜具有延緩脂肪肝發生的作用,其機制可能與增加糞酮和酸酮醇的排泄有關,這有助於減少肝臟中膽固醇和脂肪的積累。研究顯示,對於餵食高脂飼料的大鼠,同時給予大蒜能顯著阻止肝臟中膽固醇和脂肪的升高。
大蒜精油對於膽固醇引起的高膽固醇血症和高甘油三酯血症有明顯的抑製作用,並維持β/α脂蛋白於正常水平。它能抑制血清總膽固醇、游離膽固醇(FC)和酯化膽固醇(EC)的升高,尤其降低酯化膽固醇的效果更為顯著。此外,大蒜還能顯著降低主動脈和肝臟中的膽固醇含量,並抑制動脈粥樣斑塊的形成。
在針對高蔗糖飲食導致的高血脂研究中,給予大蒜油可以抵抗血脂升高,使血清、肝臟和腎臟的TC、TG及肝總脂維持在正常水平。大蒜的降脂作用被認為與其含硫化物有關,這些硫化物容易與輔酶A(CoA)的功能團-SH結合,而CoA在脂肪酸、膽固醇、甘油三酯和磷脂的合成中都不可或缺。大蒜還可以對抗高葡萄糖和乙醇飲食引起的大鼠原型谷胱甘肽(GSH)升高,同時增加脂酶活性。
大蒜素能使動脈及肝臟的環磷酸腺苷(cAMP)水平接近正常,其機制是通過增加脂質分解,抑制膽固醇和脂肪酸合成的關鍵酶系統。具體而言,大蒜中的有效成分可以與含(-SH)的酶和底物發生置換反應,從而干擾脂質合成。大蒜油還能通過增加脂酶活性,加速甘油三酯的水解。此外,大蒜油在代謝過程中會利用NADPH,使其減少,而NADPH是脂肪酸、膽固醇、甘油三酯生物合成的重要底物。大蒜油還可能與氧化型谷胱甘肽(G-SS-G)反應,引起GSH生成受阻,GSH的不足會影響肝臟胰島素的代謝,間接影響脂類代謝。
3. 免疫調節
以下針對中藥大蒜的免疫調節功效,進行現代藥理分析:
大蒜水提物:
- 巨噬細胞活化: 大蒜水提物(劑量 0.5g/kg)能顯著提升小鼠腹腔巨噬細胞的吞噬功能,並且提高巨噬細胞系統清除血液中剛果紅染料顆粒的效率。這代表大蒜水提物能夠增強巨噬細胞的活性,促進其在免疫系統中的清除異物能力。
大蒜素:
- 巨噬細胞抗腫瘤作用: 大蒜素單獨使用或與其他激活劑共同作用時,可以增強巨噬細胞的抗腫瘤活性。此外,大蒜素還能提高某些腫瘤細胞對於巨噬細胞介導的細胞毒作用的敏感性,意味著大蒜素可能增強巨噬細胞殺傷腫瘤細胞的能力。
- T細胞活化促進: 在低濃度範圍(3.125~12.5pg/ml)下,大蒜素能促進T細胞的活化。
- 作用機轉與NO抑制: 大蒜素促進T細胞活化的機制,可能與其抑制巨噬細胞產生一氧化氮(NO)的能力有關。
- 對抗腫瘤免疫抑制: 大蒜素可以拮抗由S180細胞和艾氏腹水癌細胞產生的腫瘤免疫抑制因子(TDSF)對T細胞活化的抑制作用。這表示大蒜素有潛力解除腫瘤微環境造成的免疫抑制,促進T細胞發揮抗腫瘤免疫功能。
4. 抗腫瘤
大蒜及其提取物,例如大蒜液和大蒜提取物,在抗腫瘤方面展現出多種藥理作用。研究表明,它們對大鼠腹水肉瘤及小鼠艾氏腹水中的癌細胞具有抗有絲分裂的活性,也就是能夠干擾癌細胞的分裂增殖過程。
大蒜新素則能強烈抑制人體胃腺癌細胞株SGC細胞的集落形成,這代表它能夠阻止癌細胞聚集並形成新的腫瘤。同時,大蒜新素還具有誘發人體淋巴細胞SCE(姊妹染色單體互換)的作用,並且能夠抑制SGC細胞合成DNA和RNA。研究人員認為,大蒜素抑制SGC細胞集落形成的作用可能與其抑制細胞DNA複製叉的移動有關,這意味著它能夠干擾癌細胞DNA的複製過程。
此外,大蒜素還能促進絲裂霉素c、環磷酰胺和順鉑等化療藥物誘導的Wistar大鼠原代培養肝細胞DNA程序外合成,並呈現量效關係。這暗示大蒜素可能通過增強肝細胞修復DNA損傷的能力來發揮作用,進而促進程序外合成的誘導。
大蒜中含有的硒是一種抗氧化劑,它能夠通過阻斷惡性腫瘤的氧氣供應來發揮抑癌作用。同時,硒還能促進人體產生更多的谷胱甘肽,從而抑制肝癌細胞的生長,使其失去活性。
大蒜富含鍺,含量達到754ppm。近期研究表明,鍺化物是一種新發現的抗癌物質。
5. 促進血液循環
中藥大蒜在促進血液循環方面的現代藥理分析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1. 降低血液粘稠度,改善微循環: 大蒜提取物,例如大蒜片劑,能夠降低血漿粘稠度和血細胞比容。在開放試驗中,服用大蒜片劑的患者,其血漿粘稠度和血細胞比容均顯示下降。同時,服用900mg大蒜後5小時,皮膚毛細血管灌注增加,紅細胞柱的直徑(反映小動脈直徑)增大,表明大蒜具有舒張血管,改善微循環的作用。這種改善與血細胞比容和血漿粘度的下降密切相關。
2. 促進纖維蛋白溶解,降低凝血風險: 大蒜能夠增加纖維蛋白溶解活性,从而降低凝血风险。研究表明,健康成人食用高脂肪餐的同时服用大蒜汁,可以降低纤维蛋白原水平,降低胆固醇,延长凝血时间,并显著提高纤维蛋白溶解活性。在高胆固醇家兔模型中,同时喂食大蒜可以显著升高纤维蛋白溶解活性,抵消高胆固醇饮食引起的纤溶活性下降。
3. 抗血小板聚集: 大蒜油中分离出的多种硫化物,如丙二烯一硫化物、丙二烯二硫化物、甲烯丙基三硫化物(MATS)和二烯丙基三硫化物 (DATS),均具有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其中MATS效果最强,DATS次之。 合成大蒜素(DATS)在体内外也表现出良好的抗血小板聚集效果,并且可以提高血小板cAMP水平。 大蒜素可以降低由ADP和肾上腺素等诱导的人血小板聚集作用,并且可以对抗实验性家兔高胆固醇引起的cAMP降低。
4. 阿霍烯 (Ajoene) 的抗血小板作用: 阿霍烯的硫化物(E, Z) -ajoene 是一种强效的抗血小板聚集剂。它可以抑制各种诱导物(包括钙离子载体 A23187)引起的血小板聚集,并能防止体外人工表面或动物模型中高切率和低切率下的血栓形成。Ajoene可能通过抑制纤维蛋白原的粘附来发挥抗血小板作用。在高浓度下,ajoene会影响vwF因子粘附于GPⅡb/Ⅲ受体,但不限制GPIb介导的血小板聚集。静脉推注Ajoene后,可抑制血小板的聚集作用,且其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在体外某种条件下可逆转,在体内也可发生。
5. 抑制TXB2合成及其他作用机制: 大蒜精油能够抑制TXB2合成,离体试验表明,大蒜油可以通过抑制环加氧酶来减少TXA2的生成。大蒜辣素(Allicin)可以抑制血浆中血小板的聚集和释放,但其活性受温度和pH值影响。Allicin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并不影响环氧酶和血栓烷合成酶的活性和cAMP的水平,也不改变血管前列腺素合成酶的活性。
6. 大蒜影响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可能途径: 大蒜可能通过多种途径影响血小板聚集功能,包括:
- 抑制血小板 AA 代谢。
- 升高血小板 cAMP 水平。
- 改变血小板膜的理化性质,从而影响血小板的摄取和释放功能。
- 抑制血小板膜上纤维蛋白原受体,从而抑制血小板与纤维蛋白原结合。
- 影响血小板膜上的巯基,从而改变血小板功能。
总而言之,大蒜通过多种途径影响血液循环,包括降低血液粘稠度、促进纤维蛋白溶解、抑制血小板聚集等,这些作用的实现与大蒜中的多种活性成分及其复杂的药理机制密切相关。
6. 其他功效
1. 平滑肌與心肌鬆弛作用:
離體實驗顯示,大蒜具有直接鬆弛平滑肌和心肌的作用。大蒜汁能抑制去甲腎上腺素誘導的大鼠和豬主動脈環收縮,也能抑制乙酰膽鹼和組胺誘導的豬氣管平滑肌收縮,並能抑制大鼠空腸和回腸的自發運動。此外,大蒜還能濃度依賴性地抑制大鼠離體心的收縮力,且這些抑制作用均可逆。
其作用機制可能包括:
- 拮抗腎上腺素、膽鹼、組胺等受體。
- 拮抗依賴細胞外鈣離子和細胞內鈣離子的收縮。
大蒜的降壓作用可能與其直接鬆弛平滑肌有關。大蒜素對氯化鈣和去甲腎上腺素誘導的大鼠主動脈條收縮具有抑制作用,且呈量效關係,其對血管平滑肌的作用與鈣拮抗劑維拉帕米相似,表明大蒜素可能具有鈣拮抗活性。
2. 抗氧化與自由基清除作用:
蒜汁能顯著增加離體血清和肝勻漿中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 的活力,並明顯降低血清中丙二醛 (MDA) 的含量,表明大蒜對氧自由基具有抑制作用,可以作為自由基清除劑。蒜氨酸在體外抗氧化活性優於人參。體內實驗也證實,大蒜在肝臟抑制過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優於人參,但在腦內的活性則不及人參。
大蒜油和大蒜辣素在特定濃度下能顯著抑制維生素C/硫酸亞鐵引發的肝線粒體膜脂質過氧化,使過氧化產物丙二醛明顯減少,並使線粒體膜化學發光反應明顯受到抑制。大蒜素注射液能降低缺血再灌注大鼠的丙二醛水平,效果優於川芎嗪。
電子自旋共振實驗證實,大蒜及其水溶性提取物含硒蛋白和含硒多糖,對羥自由基和超氧陰離子自由基 (O2-) 有較強的清除能力,其效果可與常用的自由基清除劑硒和維生素C相媲美。
3. 抗腫瘤作用:
現代研究證實大蒜具有抗腫瘤作用。鮮大蒜能提高機體免疫功能,阻斷致癌物亞硝胺的合成和致癌物硝基甲基亞硝基胍對體細胞的致畸損傷,並具有觸殺體外胃癌細胞株的作用。此外,大蒜還能增強胃腸道巨噬細胞的功能,抑制硝酸鹽還原菌的生長和亞硝酸鹽的產生,從而防止胃癌和直腸癌的發生。其機制是大蒜中的硫基化合物與亞硝酸鹽反應生成硫代亞硝酸酯類化合物,從而阻斷亞硝胺的合成。大蒜還能降低胃內亞硝酸鹽含量,抑制硝酸鹽還原菌的作用。
大蒜提取液在體外模擬胃液條件下,能明顯阻斷二甲基亞硝胺 (DMNA)、二乙基亞硝胺 (DENA) 和二丁基亞硝胺 (DBNA) 的化學合成,且大蒜液的劑量與DENA和DBNA的合成量呈顯著的負相關。其原理是大蒜有效成分能消除反應液中的亞硝酸鹽。大蒜不但能明顯阻斷串珠鐮刀菌對二甲基亞硝胺合成的促進作用,還能抑制串珠鐮刀菌的生長。大蒜提取液還可阻斷大腸桿菌、腸球菌對二乙基亞硝胺和二丁基亞硝胺合成的促進作用,並可阻斷大腸桿菌使硝酸鹽還原為亞硝酸鹽的作用。大蒜中所含的巰基化合物能競爭性地結合亞硝酸鹽,是其阻斷亞硝胺化學合成的重要機制之一。
動物實驗顯示,小鼠飼以新鮮大蒜液可抑制乳腺癌的形成。大蒜辣素和蒜氨酸能抑制小鼠肉瘤S180的生長。用大蒜素腹腔注射能明顯抑制移植人胃癌細胞系 Mgc80-3 的裸鼠腫瘤生長。二烯丙基硫對小鼠結腸癌的發生有抑制作用。大蒜油局部外塗對苯並芘及二甲基苯蒽誘發的皮膚癌有保護作用。二烯丙基硫可能通過增強肝臟對二甲基肼的解毒能力,阻斷二甲基肼與肝細胞結合,從而防止肝細胞壞死後所誘發的肝臟癌變過程。
4. 體內分佈與代謝:
小鼠靜脈注射硫標記的合成大蒜素溶液後,大蒜素在各組織中的濃度以肺最高,其次為心、腸、血液、脂肪、腦、肌肉、脾及肝。大蒜辣素在體內代謝較快,靜脈注射後10分鐘內已有大部分變為水溶性代謝產物,並迅速分布於全身各臟器。大部分代謝產物由尿排出,少部分由糞排出。口服後,各臟器總放射性大多數在給藥後4小時達高峰,8小時含量為高峰時的一半。
7. 降血糖
現代藥理研究顯示,中藥大蒜具有降血糖的功效,其作用機制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 降低血糖濃度: 動物實驗表明,不同劑量的大蒜素在不同時間均可降低血糖濃度。四氧嘧啶糖尿病大鼠實驗中,灌胃6~10mg/kg的大蒜素能有效降低血糖濃度。另外,以0.25g/kg的大蒜浸出物餵飼四氧嘧啶糖尿病大鼠,乙醇及乙醚浸出物均能顯著降低血糖水平,其中乙醚浸出物的降糖效果相當於降糖藥甲磺丁脲的82.5%。以含大蒜的基礎飼料(5%)餵養,也能顯著降低血糖水平。
- 提高葡萄糖耐量: 針對健康人的葡萄糖耐量實驗顯示,大蒜素能夠提高正常人的葡萄糖耐量。
- 促進胰島素分泌: 四氧嘧啶糖尿病大鼠實驗顯示,大蒜素能夠升高血清胰島素水平。病理學觀察進一步證實,大蒜素主要通過促進胰腺泡心細胞轉化、胰島細胞增殖、β細胞增多,從而增加內源性胰島素分泌,達到降血糖的目的。Adoga等人的研究也指出,大蒜精油能顯著降低鏈脲菌素糖尿病大鼠的血糖,且推測其機制與刺激胰島素合成和分泌增加有關,同時可能延長胰島素的半衰期。
- 增加血漿胰島素和肝糖原水平: 以含大蒜的基礎飼料餵養,不僅能降低血糖水平,同時還能增加血漿胰島素和肝糖原水平。
8. 抗病毒
大蒜提取物在體外試驗中展現出對多種病毒的抑制活性。具體而言,濃度為0.15mg/ml的大蒜提取物能夠殺滅流感病毒B;較低濃度,即0.015mg/ml的大蒜提取物,則能殺滅皰疹病毒。
此外,大蒜提取液還具備抗巨噬細胞病毒的作用。體外抑制試驗顯示,對照組病毒病變情況嚴重,而使用大蒜提取物進行稀釋後,可以觀察到抑制效果。當大蒜提取液稀釋比例為1:100時,呈現部分抑制作用;當稀釋比例提高至1:25時,則能完全抑制該病毒的生長。 值得注意的是,這種抑制效果與大蒜提取液的濃度呈現正相關,即濃度越高,抑制作用越強。
臨床研究進一步表明,大蒜素對於骨髓移植患者併發的人巨細胞病毒感染具有顯著的預防和治療效果,暗示大蒜素對人巨細胞病毒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9. 抗菌
大蒜的抗菌功效廣泛且強大,其現代藥理分析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廣譜抗菌性: 大蒜對多種致病菌具有明顯的抑制和殺滅作用,包括葡萄球菌、腦膜炎球菌、肺炎鏈球菌、鏈球菌、白喉桿菌、痢疾桿菌、大腸桿菌、傷寒桿菌、副傷寒桿菌、結核桿菌和霍亂弧菌等。
2. 高效殺菌能力: 大蒜對大腸桿菌、沙門氏菌、志賀氏菌、金黃色葡萄球菌、黃曲霉菌的殺滅率可達100%。 在1:15的大蒜液中,多種球菌在10分鐘左右即被抑制;0.05%的大蒜液在5分鐘內可殺死多種桿菌。
3. 對耐藥菌的抑製作用: 即使是對青霉素、鏈霉素、氯霉素和金霉素耐藥的細菌,大蒜制劑也表現出抑製作用。
4. 抗真菌活性: 大蒜對皮膚真菌有抑製作用。大蒜新素在1:51 200濃度可明顯抑制白色念珠菌;在1:200 800濃度可抑制新生隱球菌。大蒜新素對白色念珠菌和新生隱球菌的體外最小抑制濃度分別為 1ug/ml 和 5ug/ml。大蒜新素與制霉菌素、放線菌酮和二性霉素B比較,顯示出良好的抗真菌作用。此外,大蒜素與5-氟尿嘧啶、兩性霉素B對煙曲霉素的抑菌試驗顯示協同作用。
5. 分子機制:
- 大蒜辣素的作用: 大蒜辣素分子的氧原子可能與細菌繁殖所必須的半胱氨酸分子中的硫基結合,使後者失去活性,干擾了細菌的代謝,從而抑制細菌的生長繁殖。另一種可能機制是它與清除菌株毒力相關的質粒DNA作用有關。
- 阿霍烯的作用: 阿霍烯在 20ug/ml濃度時,通過阻斷霉菌的脂質合成抑制黑曲霉和白色念珠菌的生長。
- 對SOS反應的影響: 大蒜素可以不同程度地抑制由4-硝基喹啉-N-氧化物、絲裂霉素和甲基甲烷磺酸酯誘導的依 rexA441 的 SOS 反應。這提示大蒜素的抑製作用可能通過抑制 RecA 蛋白酶,進而影響對 LexA 阻遏體(可能包括cl阻遏體)裂解的調控。
6. 免疫增強作用: 大蒜能增強肺泡巨噬細胞溶菌酶的活性,這可能是其抗感染機理之一。
10. 鎮咳作用
- 活性成分推測: 大蒜中含有多種活性成分,例如大蒜素(Allicin)及其衍生物,這些成分可能具有廣譜抗菌、抗病毒、抗炎等作用。在百日咳的治療中,這些活性成分可能直接抑制百日咳桿菌的生長繁殖,減輕呼吸道炎症反應,從而緩解咳嗽症狀。
- 抗菌作用: 百日咳是由百日咳桿菌感染引起的呼吸道疾病。大蒜素等成分可能通過破壞細菌細胞膜的完整性,抑制細菌的代謝,從而達到抗菌的效果。這直接作用於病原體,減少了病原體對呼吸道的刺激,減輕咳嗽。
- 抗炎作用: 呼吸道炎症是導致咳嗽的重要原因之一。大蒜中的活性成分可能通過抑制炎症介質的釋放,降低呼吸道黏膜的炎症反應,從而減輕咳嗽症狀。
- 湧泉穴敷貼的可能機制: 將大蒜泥敷貼於湧泉穴,可能通過經絡的傳輸作用,刺激機體的免疫系統,增強機體對病原體的抵抗力。 此外,大蒜的揮發性成分也可能通過皮膚吸收進入體內,發揮抗菌、抗炎的作用。
11. 調節血糖
大蒜,性溫味辛,自古以來便被視為藥食同源的珍品,素有「天然抗生素」之美譽。其藥理功效廣泛,涵蓋殺菌消炎、抗病毒、提升免疫力等多面向,而在調節血糖方面的作用尤其值得關注。
現代醫學研究深入揭示其在血糖調控上的獨特機制。大蒜的核心活性成分——大蒜素(allicin)被證實能夠降低血糖水平。其作用不僅限於直接影響血糖,更關鍵的是能顯著改善胰島素抵抗。透過增強周邊組織細胞對胰島素的敏感性,大蒜素促進葡萄糖更有效地被細胞吸收與利用,從而降低血液中的葡萄糖濃度。
此外,大蒜中豐富的多元活性物質協同作用,能溫和刺激胰臟β細胞,促進胰島素的分泌。同時,這些物質還能增強體內既有胰島素的活性與效能,使其在血糖代謝過程中發揮更佳作用。這種多管齊下的作用機制,有助於加速體內葡萄糖的代謝,減少葡萄糖在血液中的停留時間,達到穩定血糖的目標。大蒜透過改善胰島素訊號傳導,促進葡萄糖攝取與利用,對維持血糖平衡,特別是餐後血糖的穩定,展現了顯著的潛力。
12. 改善消化系統
大蒜,味辛性溫,入脾、胃、肺經。其藥理功效在於溫中散寒、消食導滯,並兼具殺菌消炎之能,此等特性共同作用,對改善消化系統發揮顯著效益。就其溫中散寒之效而言,大蒜能溫暖脾胃,化解因寒濕積滯所致之消化不良,有助於恢復脾胃正常運化功能。
在促進消化方面,大蒜可顯著增強胃腸蠕動,加速食糜在消化道的推進,從而有效緩解飲食積滯、腹脹等症。同時,它還能刺激消化腺分泌消化液,如胃酸、膽汁及胰液等。這些消化酶的充足分泌,對於食物的充分分解與營養吸收至關重要,進而能提升整體消化效率,並間接起到增強食慾的作用。
更值得注意的是,大蒜所含之活性成分賦予其強效的殺菌抗炎能力。此特性能有效抑制腸道內有害細菌的滋生,並能對抗多種病原體,例如可能引發腸道感染的細菌或病毒,從根本上預防腸道感染性疾病的發生。透過降低消化道內炎症反應的風險,大蒜有助於維護腸道微生態平衡與黏膜健康,為消化系統創造一個更為穩健的內部環境。因此,大蒜透過多重機制,從溫暖脾胃、促進消化液分泌及蠕動,乃至於抗菌消炎,全面性地強化人體消化機能。
13. 防癌抗腫瘤
大蒜自古以來便在傳統醫學中佔據要津,被視為藥食同源之珍品。其性味辛溫,獨具抗菌消炎、殺蟲解毒之功效,歷史典籍早有詳細記載其對抗病症的應用。《本草綱目》中,李時珍記述大蒜「久食,輕身不老,耐寒暑」,暗示了其於人體保健及延緩衰老方面的深遠裨益。尤為值得注意的是,《滇南本草》直接點明大蒜具備「治 cancer,每服一錢」的潛力,顯見其在古代便已與抗腫瘤作用發生連結。
現代藥理學研究進一步證實並闡明了大蒜在防癌抗腫瘤領域的顯著功效,核心機制主要歸因於其蘊含的關鍵活性成分——大蒜素(Allicin)。大蒜素展現出極強的細胞毒性和抗增殖能力,能多面向地干預癌細胞的生命週期。它被證實能有效抑制多種惡性腫瘤的生長與擴散,包括但不限於胃癌、食道癌、肺癌、結腸癌、肝癌以及乳腺癌。其作用機理涵蓋誘導癌細胞凋亡、阻斷癌細胞週期、抑制腫瘤血管新生,乃至於調節免疫反應等。透過破壞癌細胞的完整性、阻止其基因複製與蛋白質合成,大蒜素有效阻遏了腫瘤的進程。長期或規律地攝取大蒜或其濃縮物,除了有助於降低特定癌症的發病風險,更顯示出能改善已確診癌症患者的預後,甚至降低其死亡率,為癌症的預防與輔助治療提供了重要的藥理支持。
14. 抗菌抗病毒
大蒜的藥理功效主要源於其所含的大蒜素。此活性成分展現出卓越的抗菌與抗病毒特性,能夠直接殺滅多種病原體,例如常見的大腸桿菌、沙門氏菌及金黃色葡萄球菌等細菌,並對如流感病毒在內的病毒具有顯著的抑制作用。更重要的是,大蒜素不僅能直接殺滅這些微生物,亦能有效抑制其在體內的繁殖與擴散,從而大幅降低疾病發生的風險,維護機體健康。
除直接的抗菌抗病毒作用外,大蒜亦能全面提升人體自身免疫防禦機制。它能促進白細胞的生成,白細胞作為免疫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數量的增加有助於身體更有效地識別並對抗外來入侵者,從而強化整體免疫力。
此外,大蒜還具備強效的抗氧化能力。它能有效清除體內過多的自由基,這些自由基是導致細胞氧化損傷的主要原因之一。透過中和自由基,大蒜能夠減少細胞層面的損害,保護細胞結構與功能,進而延緩細胞的衰老過程,保持機體活力。其多重作用機制共同賦予大蒜在維持健康、預防疾病方面的潛在價值。
15. 預防心血管疾病
大蒜在預防心血管疾病方面展現出顯著的藥理潛力。其豐富的活性成分共同協作,有助於維護心血管系統的健康。其中,大蒜素是核心的硫化物類化合物,它被證明具有強效的抗菌與抗氧化特性。在心血管保護上,大蒜素能有效降低血壓,減少血管壁損傷,並抑制血小板凝集,從而顯著地降低血栓形成的風險,改善血液循環流暢度,是預防動脈粥樣硬化及其相關疾病的重要物質。
此外,大蒜中含有重要的微量元素硒,在心血管保護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硒是一種強效的抗氧化劑,有助於清除體內的自由基,減輕氧化壓力對血管的損害。尤其重要的是,硒被發現能夠輔助降低總膽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水平,同時可能提升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進一步減少動脈粥樣硬化的進程和血管斑塊的形成。
維生素C作為另一種廣為人知的抗氧化劑,亦為大蒜預防心血管疾病的功效做出了貢獻。它能有效幫助降低血壓,減少血栓形成的機率,並保護血管內皮細胞免受氧化應激的損害。這些成分的協同作用,使得大蒜成為一種具有潛在心血管保護作用的天然食物。
多項研究證實了日常食用大蒜對心血管健康的益處。數據顯示,每日僅食用一瓣大蒜,便可顯著降低罹患心臟病的風險達25%,同時減少中風的風險約23%。這份證據強調了大蒜在日常飲食中作為一種天然、易於獲取的預防性策略的價值。
16. 提升免疫力
大蒜素來被視為提升人體免疫力的天然珍品。其關鍵成分蒜素(Allicin)具卓越抗菌、抗病毒及消炎功效,能抑制病原體蔓延,強化身體抵抗力。同時,大蒜富含維生素C及多種營養素,可促進新陳代謝,全面提升機體抗病能力。
恆常食用大蒜,有助預防感冒、流感等呼吸道感染,並對心腦血管及腸胃健康有益。此外,大蒜更具抑制癌細胞增殖之潛在抗癌效應。大蒜透過多重藥理機制,為人體築起天然防護網,全面增強免疫功能。
17. 抗心律失常
中藥大蒜的抗心律失常功效,在現代藥理分析上,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大蒜中的活性成分,例如大蒜素、蒜氨酸和蒜酶,能夠抑制血小板的聚集,進而降低血液的粘稠度,從而改善血液循環。這種改善血液循環的作用被認為是其抗心律失常機理之一。
動物實驗顯示,餵食大蒜粉劑的大鼠,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中,室性心動過速(VT)和心室纖顫(VF)的發生率明顯降低,缺血部分佔整個心肌面積的比例也較小。這表明大蒜具有保護心肌,減少缺血損傷的作用,從而降低心律失常的風險。
在心肌缺血10分鐘後再灌注5分鐘的實驗中,大蒜組的VT和VF發生率顯著低於對照組,且發生心律失常的時間延遲,持續時間縮短。這進一步證明了大蒜對心律失常的預防和控制作用。
研究表明,大蒜的抗心律失常作用並非通過影響前列腺素系統來實現。因為在灌注液中加入環氧酶抑制劑阿司匹林後,兩組心律失常的發生率和缺血梗死面積都增長。這提示大蒜可能通過其他機制發揮其抗心律失常的功效。
此外,大蒜還具有降低血壓和改善心臟功能的作用,這些作用也間接有利於預防和治療心律失常。
18. 降膽固醇
大蒜在降低膽固醇方面展現了顯著的藥理功效。其核心活性成分為「蒜素」(allicin),蒜素不僅能抑制肝臟中膽固醇的生物合成,更能促進已存在的膽固醇進行分解代謝與排泄,從而有效降低血液中的總膽固醇水平。
除了蒜素,大蒜中豐富的鍺、硒及維生素C等微量元素及抗氧化物質,也對心血管健康發揮協同作用。這些成分共同作用下,有助於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俗稱「壞膽固醇」)的含量。LDL-C的氧化是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的重要因素,大蒜的抗氧化成分能保護LDL-C免受氧化損害。同時,它亦能提高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俗稱「好膽固醇」)的水平,HDL-C負責將多餘的膽固醇從周邊組織運回肝臟進行處理,有助於「清理」血管。透過這些機制,大蒜能有效清脂、改善血脂代謝,並有助於預防血栓形成,進而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其綜合作用體現了對維持健康血脂平衡的積極貢獻。
大蒜的運用方法與用量
以下是一些大蒜的運用方法:
- 生食:生食大蒜可以最大限度地保留大蒜中的營養成分。生喫大蒜可以用於涼拌菜、蘸醬等。
- 熟食:熟食大蒜的味道較為溫和,可以用於烹飪各種菜餚。熟食大蒜可以用於炒菜、燉菜、煲湯等。
- 藥用:大蒜具有殺菌、抗病毒、抗氧化等功效,可以用於治療感冒、咳嗽、腸胃炎等疾病。大蒜可以用於煎湯、泡酒、敷貼等。
大蒜的用量根據烹飪方法和個人喜好而有所不同。一般來說,每人每天食用大蒜的量約為2瓣。以下是一些大蒜烹飪的注意事項:
- 大蒜要清洗乾淨,去除雜質。大蒜要切碎或搗碎,以便於釋放其營養成分。
- 大蒜的烹飪時間不宜過長,否則會破壞其營養成分。
大蒜的炮製
- 除去泥土及鬚根
- 陰乾備用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中藥「大蒜」注意事項重點
1. 陰虛火旺者忌食:
- 火氣大、口乾舌燥等症狀者。
2. 目疾、口齒、喉、舌諸患忌食:
- 眼睛、口腔、喉嚨、舌頭有發炎或潰瘍等問題。
3. 時行病後忌食:
- 流行性疾病(如感冒、流感)後。
4. 肺胃有熱、肝腎有火忌食:
- 肺胃有發炎症狀、肝腎火氣旺盛。
5. 氣虛血弱者忌食:
- 身體虛弱、血氣不足。
6. 腳氣、風病忌食:
- 足癬、風濕等疾病。
7. 懷孕或哺乳忌食:
- 過量攝取可能對胎兒或嬰兒造成影響。
8. 小孩慎用:
- 大量攝取可能會有危險,應諮詢專業人士。
9. 過敏者慎用:
- 對大蒜、其他物質過敏者。
10. 與其他藥物併用慎用:
- 可能影響藥物效果或產生不良反應。
11. 即將動手術者慎用:
- 可能延長流血時間。
12. 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者忌食:
- 大蒜具刺激性,可能加重潰瘍症狀。
13. 忌與紅酒、蜂蜜、牛奶同食:
- 可能產生不良反應。
14. 可能出現的副作用:
- 口臭、體味、腹瀉、噁心、出汗、頭暈、出血、氣喘、過敏、皮膚刺激等。
大蒜相關的方劑
大蒜可治療的相關疾病
大蒜含有的化學成分
二烯丙基三硫醚(diallyltrisulfide), 二烯丙基硫醚(Allyl sulfide), 甲基烯丙基二硫醚(methylallyldisulfide), 二烯丙基二硫醚(diallyldisulfide), 甲基烯丙基三硫醚(methylallyltrisulfide), 二烯丙基四硫醚(diallyltetrasulfide), 反式-大蒜烯(trans-ajoene), 順式-大蒜烯(cis-ajoene), 甲基烯丙基硫醚(methylallylsulfide), 二甲基三硫醚(dimethyltrisulfide), 二甲基二硫醚(dimethyldisulfide), 丙基烯丙基二硫醚(propylallyldisulfide), 烯丙基丙基三硫醚(allylpropyltgrisulfide), 甲基烯丙基五硫醚(methylallylpentasulfide), 二丙烯基二硫醚(dipropenyldisulfide), 雙硫代-(丙烯基)丙酸酯(dithio-(propenyl)-propionate), 2-乙基四氫噻吩(2-ethyltetrahydrothiophene), 大蒜辣素(Allicin), 烯丙基硫代亞磺酸-1-丙烯酯(1-propenylallylthiosulfinate), 1-丙烯基硫代亞磺酸烯丙酯(allyl-1-propenylthiosulfinate), 烯丙基硫代亞磺酸甲酯(methylallylthiosulfinate), 甲基硫代亞磺酸烯丙酯(allylmethylthiosulfinate), 1-丙烯基硫代亞磺酸甲酯(methyl-1-propenylthiosulfinate), 二甲基硫代亞磺酸酯(dimethylthiosulfinate MeS(O)Sme), 蒜氨酸(alliin), S-甲基半胱氨酸亞碸(S-methylcysteinsulfoxide), 環蒜氨酸(cycloalliin), S-烯丙基-L-半胱氨酸(S-allyl-L-cysteine), 左旋-S-丙烯基-L-半胱氨酸(S-propenyl-L-cysteine), S-丙基-L-半胱氨酸(S-propyl-L-cysteine), S-丁基-L-半胱氨酸(S-butyl-L-cysteine), S-烯丙基硫基-L-半胱氨酸(S-allylmercapto-L-cysteine), S-甲硫基-L-半胱氨酸(S-methylmercapto-L-cysteine), γ-L-谷酰-L-苯丙氨酸(γ-L-glutamyl-L-phenylalanine), γ-L-谷氨酰-S-甲基-L-半胱氨酸(γ-L-glutamyl-S-methyl-L-cysteine), γ-L-谷氨酰-S-甲基-L-半胱氨酸亞碸(γ-L-glutamyl-S-methyl-L-cysteinesulfoxide), γ-L-谷氨酰-S-(β-羧基-丙基)-L-半胱氨酰甘氨酸(γ-L-glutamyl-S-(β-carboxy-β-methylthyl)-L-cysteinylglycine), γ-L-谷氨酰-S-烯丙基硫基-L-半胱氨酸(γ-L-glutamyl-S-allylmercapto-L-cysteine), γ-L-谷氨酰-S-烯丙基-L-半胱氨酸(γ-L-glutamyl-S-allyl-L-cysteine), γ-L-穀氨酸-S-(反-1-丙烯基)-L-半胱氨酸(γ-L-glutamyl-S-(trans-1-propenyl)-L-cysteine), 槲皮素糖甙(Quercetin glycosides), 山柰酚糖甙(Kaempferol glycosides), D-半乳聚糖(D-Galactan), D-聚半乳糖醛酸(D-galacturonan), L-阿拉伯聚糖(L-arabinan), D-葡聚糖(D-glucan), D-果聚糖(D-fructan), 中性脂(Neutral lipids), 糖脂(Glycolipid), 磷脂(Phospholipid), 亞油酸(Linoleic acid), 棕櫚酸(Palmitic acid), 原紫蒜甾醇甙 B(Protoeruboside B), 大蒜甾醇甙 B1(Satioaide B1), 原去半乳糖替告皁甙(Protodesgalactotigonin), 蒜氨酸酶(Allinase), 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oxidase), 己糖激酶(Hexokinase), L-絲氨酸-O硫酸酯裂解酶(L-serine-O-sulfatelyase), 大蒜吡喃酮(Allixin), 腺苷(Adenosine)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