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蒜的傳統功效
1. 活血化瘀
大蒜,古稱葫蒜,在歷代本草典籍中均有記載,其藥用價值豐富。雖然不見得明確指出「活血化瘀」四字,但從其記載的功效,可推測其具有促進血液循環,改善瘀滯的潛在作用。
《本草綱目》記載大蒜「通五臟,達諸竅,去寒濕,闢邪惡,消癰腫,化症積肉食」,說明其具有良好的疏通經絡、消除腫痛的作用。 寒濕瘀滯常導致氣血運行不暢,而大蒜的溫散特性,能促進氣血流通,間接達到活血化瘀的效果。《神農本草經疏》也提到大蒜「主歸五臟」,並具有「去寒濕,闢邪惡,散癰腫,化積聚」的功效,這些都是活血化瘀的前提條件。瘀血的形成往往與寒邪、濕邪、氣滯等因素相關,大蒜可以針對這些病因進行調理。
《本草衍義》雖提及大蒜「傷脾傷氣」,但這主要是指過量或長期食用。適量使用,則能發揮其藥效。《新修本草》記載其「下氣消谷,除風破冷」,「下氣」能促進氣機運行,「除風破冷」能消除阻礙氣血流動的因素。 《四川中藥志》更直接指出大蒜能治療「血痢,及崩中帶下」,這兩種疾病都與血液運行及瘀血密切相關。
綜上所述,雖然古籍未明確標註大蒜具有「活血化瘀」功效,但從其溫通經絡、散寒除濕、消腫止痛等功效推斷,大蒜很可能具備輔助活血化瘀的作用。 需注意的是,這僅是根據古籍記載的推測,並非現代醫學的明確結論,實際應用需謹慎,並結合醫生意見。
2. 祛風除濕
大蒜,在古代醫籍中被廣泛記載,其祛風除濕之效,亦多有論述。綜觀諸多典籍,大蒜祛風除濕的機理主要來自其辛溫走竄的特性。
《神農本草經疏》指出大蒜「辛溫能闢惡散邪,故主除風邪,殺毒氣」,此處的「風邪」涵蓋了外感風寒濕邪,而「殺毒氣」則暗示其能清除導致風濕痹痛的病邪。 《本草綱目》更進一步說明大蒜「去寒濕,闢邪惡」,直接點明其祛除寒濕邪氣的功效。 《本草拾遺》則提到大蒜「去水惡瘴氣,除風濕」,更側重其利水消腫,祛除濕邪的功效。 《名醫別錄》簡單明瞭地指出其「散癰腫瘡,除風邪,殺毒氣」,「癰腫瘡」的產生往往與濕邪積聚有關,由此可見大蒜在治療濕邪相關疾病中的作用。
然而,古代醫家也注意到大蒜辛溫燥烈之性。《本草衍義》提到「其傷脾傷氣之禍,積久自見」,《本草綱目》亦警示「辛能散氣,熱能助火,傷肺、損目」。這些記載提醒我們,雖大蒜有祛風除濕之效,但需適量使用,避免因其燥性而損傷臟腑。總體而言,古代醫籍對大蒜祛風除濕功效的記載雖略有差異,但普遍認為其辛溫走竄之性,能有效驅散體內寒濕之邪,達到祛風除濕的目的。 只是使用上需謹慎,不可過量。
3. 健脾胃
大蒜,看似平凡的食材,在古代醫籍中卻被賦予了豐富的藥用價值,尤其其健脾胃功效,值得細細探究。
多數醫籍記載中,大蒜性味辛溫,具有通達走竄的特性。《神農本草經疏》指出:「脾胃之氣最喜芳香,燻臭損神耗氣,故久食則傷人。」這說明雖然大蒜能暖脾胃,但其辛辣之性若過度使用,反會損傷脾胃之氣。 《本草衍義補遺》更直言:「大蒜,性熱善散,善化肉……其傷脾傷氣之禍,積久自見,化肉之功,不足言也。」此處點明瞭大蒜雖能助消化,但長期過量食用,其傷脾胃之害不容忽視。
然而,《本草綱目》中也提及大蒜「通五臟,達諸竅,去寒濕,闢邪惡,消癰腫,化症積肉食」,肯定了其化積消食的功效。 《日用本草》更簡潔地指出其「燥脾胃,化肉食」的功能。 這些記載顯示,大蒜對於脾胃的影響是雙面性的:適量使用有助於消化,促進脾胃功能;但過度食用則會因其辛溫走竄之性而損傷脾胃。
綜上所述,《本草綱目》、《日用本草》等記載都指出大蒜具有化肉食、健脾胃之效,但必須適量使用,避免因其辛溫之性而傷及脾胃。古人對大蒜的運用強調了「適度」的重要性,其健脾胃功效並非絕對,需根據個人體質和實際情況謹慎使用。 古代醫籍中的觀點提醒我們,即使是看似簡單的單方,也需瞭解其性味歸經及使用禁忌,才能發揮其最佳療效,避免產生負面影響。
4. 止瀉
大蒜,作為在中醫藥典籍中亦有記載其止瀉功效。綜觀歷代本草,其止瀉作用並非單一機理,而是與其整體藥性密切相關。
《本草綱目》提到大蒜「氣燻烈,能通五臟,達諸竅」,並指出其「消癰腫,化症積肉食」的功效。這暗示大蒜具有促進腸胃蠕動、排除積滯的功能,對於因食積導致的腹瀉可能有效。書中也提到其可「貼足心,能引熱下行,治洩瀉暴痢及乾濕霍亂」。這說明古人已認識到大蒜可以通過溫熱之性,溫中散寒,從而緩解寒邪引起的腹瀉。 此外,《日華子諸家本草》更明確記載大蒜「止霍亂轉筋、腹痛」,霍亂常伴有劇烈腹瀉,此處的記載直接支持大蒜具有止瀉功效。
然而,需注意的是,《本草衍義補遺》中提及大蒜「傷脾傷氣之禍,積久自見」,《本草綱目》亦警告「久食傷肝損眼」。這說明大蒜雖具止瀉功效,但其辛溫燥烈之性,長期或大量服用仍可能損傷脾胃,故需謹慎使用。 《神農本草經疏》則指出大蒜「辛溫走竄,無處不到」,其藥性較為峻猛,因此使用需根據個人體質和病症情況,適量服用,不可濫用。
總而言之,古代醫籍中關於大蒜止瀉的記載,多與其溫中散寒、理氣消滯的藥性相關。但由於其藥性較為強悍,因此需注意用量和使用時機,避免因過量服用而造成其他不良反應。 需強調的是,本文僅為古代醫籍對大蒜止瀉功效的分析,不構成醫療建議。如有疾病,應諮詢專業醫師。
5. 解毒
大蒜,其解毒功效在歷代本草典籍中多有記載,其作用機理主要體現在其辛溫走竄的特性。
《神農本草經疏》認為大蒜「辛溫能闢惡散邪,故主除風邪,殺毒氣,及外治散癰腫?瘡也。」其辛溫之性,可以驅散體內外邪氣,達到解毒的目的。這與《名醫別錄》中「散癰腫瘡,除風邪,殺毒氣」的記載相符。《本草拾遺》更進一步指出大蒜「去水惡瘴氣,除風濕,破冷氣」,說明其解毒範圍涵蓋了水濕、風濕等多種外邪。
《本草綱目》則從更宏觀的角度闡述了大蒜的解毒機制:「其氣燻烈,能通五臟,達諸竅,去寒濕,闢邪惡,消癰腫,化症積肉食」。李時珍認為大蒜的辛烈之氣,可以通達五臟六腑,驅除體內寒濕和邪惡之氣,並能消散癰腫、化解積滯,從而達到解毒的目的。此外,文中也提及大蒜可治療因飲食不潔引起的疾病,這也從側面印證了其解毒功效。
然而,古籍也提及大蒜的藥性峻烈,需注意其副作用。《本草衍義補遺》指出大蒜「傷脾傷氣之禍,積久自見」,《本草綱目》亦警告「久食傷肝損眼」。這些記載提醒我們,雖然大蒜具有解毒功效,但並非多多益善,應適量使用,避免因過度服用而損傷臟腑。 總體而言,古代醫家對大蒜的解毒功效多持肯定態度,但同時也強調了用量和長期服用的潛在風險。
6. 止咳化痰
大蒜,雖非專門止咳化痰之藥,然諸多古代本草書籍提及其功效,間接佐證其在某些咳嗽痰症上的應用可能。其作用機理並非直接針對咳嗽痰液本身,而是透過其辛溫特性,達到疏通經絡、宣通肺氣的間接效果。
《本草綱目》記載大蒜「其氣燻烈,能通五臟,達諸竅,去寒濕,闢邪惡」,說明其辛溫之性可驅散體內寒邪濕氣,而寒邪濕氣是古代醫家認為導致咳嗽痰飲的重要病因之一。若咳嗽痰多屬於寒濕阻肺類型,大蒜的辛溫之氣或許能起到一定的輔助作用,疏通肺氣,使痰液得以排出。 《滇南本草》更直接指出大蒜「祛寒痰」,印證此觀點。
然而,需注意的是,《本草衍義》及《本草綱目》皆提及大蒜「傷脾傷氣」、「傷肺、損目」、「久食傷肝損眼」等副作用。 《神農本草經疏》亦指出其「燻臭損神耗氣」。因此,單純以大蒜止咳化痰,需謹慎衡量其利弊,且不宜長期大量服用。 其他典籍如《名醫別錄》、《食療本草》、《本草拾遺》、《日華子諸家本草》、《日用本草》、《四川中藥志》、《新修本草》等,雖記載大蒜多種功效,但並未直接強調其止咳化痰的效用。 《本草綱目》中雖提及大蒜用於治療吐血、心痛、膈氣等症狀,但這些與單純的咳嗽化痰有所不同。
總之,古代醫籍中關於大蒜的記載,並未明確指出其具有顯著的止咳化痰主治功效。其作用可能僅限於某些特定體質及病症,且需考慮其副作用。 使用前,應諮詢專業中醫師,避免因不當使用而產生不良反應。
7. 驅蟲殺蟲
大蒜,古稱葫蒜,在古代醫籍中多有記載其驅蟲殺蟲之功效,雖非其主要作用,但仍值得探討。
《食療本草》明確指出大蒜「除風,殺蟲」,這是對其驅蟲功效最直接的記載。 其他典籍雖未直接提及「驅蟲」,但從其整體功效推論,亦可間接佐證。例如,《本草綱目》記載大蒜「能通五臟,達諸竅,去寒濕,闢邪惡,消癰腫,化症積肉食」,其中「闢邪惡」可以理解為驅除體內外之邪氣,而寄生蟲亦可視為一種邪氣。 《神農本草經疏》則提到大蒜「主除風邪,殺毒氣」,「殺毒氣」的範圍較廣,可能也包含了蟲體及其所產生的毒素。 《名醫別錄》的「散癰腫瘡,除風邪,殺毒氣」,與《神農本草經疏》的觀點相近。
需要注意的是,古代醫籍對大蒜的描述常伴隨其性味峻烈、久服傷身的警示。例如,《本草衍義補遺》提到大蒜「傷脾傷氣」,《本草綱目》則指出「久食傷肝損眼」。 這些記載提醒我們,雖然大蒜具備一定的驅蟲潛力,但其應用需謹慎,不宜長期大量服用。 古代文獻中多數記載大蒜的運用側重於外用或短時間內少量內服,以發揮其驅邪殺毒的功效,而非長期作為驅蟲的主藥。 總體而言,古籍中關於大蒜驅蟲的記載,更多的是基於其整體的殺菌、殺毒的功效推測而來,而非針對特定寄生蟲的專門研究。
8. 止癢
大蒜,古稱葫蒜,自古以來即被廣泛應用於食療和藥用。其止癢功效,主要源於其辛溫走竄的特性,多部古代醫籍均有記載,雖然未直接點明「止癢」,但其驅除風邪、殺毒氣、散癰腫等作用,間接佐證了其止癢的可能性。
《名醫別錄》、《本草拾遺》等明確記載大蒜能「散癰腫瘡」、「療瘡癬」,「癰腫瘡」和「瘡癬」皆為皮膚病,伴隨瘙癢症狀。 《本草綱目》更詳細地闡述了大蒜「其氣燻烈,能通五臟,達諸竅,去寒濕,闢邪惡,消癰腫」的功效,其辛辣之氣能驅散體內寒濕之邪,而寒濕往往是某些皮膚病的致病因素,因此間接具有止癢之效。 《神農本草經疏》則認為大蒜「辛溫走竄,無處不到」,能通達全身經絡,清除導致瘙癢的邪氣。
值得注意的是,《本草衍義補遺》提及大蒜「傷脾傷氣」,《本草綱目》也警告「久食傷肝損眼」,說明大蒜雖有益處,但需適量使用,不可過量。 雖然古代典籍並未直接說明大蒜如何止癢以及針對何種癢症,但從其驅邪、散腫、通經絡的功效推斷,大蒜或可藉由改善體內環境,間接達到止癢的效果。 然而,需強調的是,古代醫籍的記載與現代醫學研究方法不同,其功效需結合現代醫學知識進行客觀分析。 對於皮膚瘙癢,仍建議尋求專業醫師的診斷與治療。
大蒜的古代典籍
大蒜的現代功效
1. 抗氧化
大蒜,本草載味辛,性溫,入脾、胃、肺經。含蒜素、硒、維他命C等,具強抗氧化效用。
- 清除自由基,延緩衰老。
- 抑制脂質過氧化,預防心腦血管疾病。
- 增強免疫力,預防感冒、腸胃炎等疾病。
- 抗菌消炎,有效緩解感染,促進傷口癒合。
2. 降血脂
大蒜素降血脂。大蒜中含蒜素,可降低血液膽固醇及甘油三酯,抑制血小板聚集,減少血栓形成,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研究證實,大蒜提取物有效降低高血脂患者血脂水平,總膽固醇、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顯著降低,而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顯著升高。
3. 調節血糖
大蒜性溫,味辛,被譽為「天然抗生素」,具有殺菌消炎、抗病毒、增強免疫力、降低血脂及血糖等功效。《本草綱目》記載,大蒜「消腫、化毒、殺蟲、降氣、闢邪毒」。現代研究發現,大蒜中的蒜素可以降低血糖水平,並且可以改善胰島素抵抗,從而有效控制糖尿病。此外,大蒜中的某種活性物質能刺激胰島素分泌,增強胰島素的活性,促進葡萄糖的吸收和利用,從而降低血糖水平。
4. 改善消化系統
大蒜性溫,味辛,入脾、胃、肺經。具有溫中散寒、消食導滯、殺菌消炎之功。
大蒜可增強胃腸蠕動,促進消化液分泌,故能改善消化系統,增強食慾。大蒜亦有殺菌消炎之效,故能預防腸道感染性疾病。
然大蒜性溫,有刺激性,不宜過量食用。若過量食用,可引起胃腸不適,甚至損傷胃黏膜,故有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等疾病者應忌食。
5. 防癌抗腫瘤
大蒜性溫,味辛,具有抗菌消炎、殺蟲解毒之效,可入藥。李時珍《本草綱目》載:「久食,輕身不老,耐寒暑」。《滇南本草》載:「治 cancer,每服一錢」。大蒜所含蒜素,具有很強的抗癌作用,可以抑制胃癌、食道癌、肺癌、結腸癌、肝癌和乳腺癌等多種癌症的生長和增殖,並可降低癌症患者的死亡率。
6. 抗菌抗病毒
大蒜含大蒜素,能殺滅多種細菌與病毒,如大腸桿菌、沙門氏菌、金黃色葡萄球菌、流感病毒等;同時抑制細菌與病毒繁殖,減少疾病發生,並提高人體免疫力,促進白細胞生成。此外,大蒜還能清除體內自由基,減少氧化損傷,保護細胞,延緩衰老。
7. 預防心血管疾病
《本草綱目》載:「大蒜,性溫,味辛,有毒。主治風寒頭痛,鼻塞流涕,咳喘咯痰,胸悶氣短,腹痛吐瀉,泄瀉痢疾,腸胃積滯,血瘀經閉,跌打損傷。」
大蒜具有預防心血管疾病的功能:
大蒜素: 一種天然的抗菌和抗氧化劑,可降低血壓、減少血栓形成、改善血液循環,降低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硒: 一種礦物質,有助於降低膽固醇水平、減少動脈粥樣硬化。
維生素C: 一種抗氧化劑,有助於降低血壓,減少血栓形成。
研究證實,每天食用一瓣大蒜,可降低患心臟病的風險25%、中風的風險23%。
8. 提升免疫力
大蒜具增強免疫力之效。其內含蒜素,此物具殺菌消炎之能,可制細菌、病毒之繁衍,以增人體免疫。此外,大蒜富含維生素C與多種營養,促進新陳代謝,提升抗病力。恆食大蒜,可避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並減心腦血管、腸胃疾之發病率。大蒜亦具抗癌之效,可抑制癌細胞增殖,緩癌疾之進展。
9. 抗心律失常
大蒜素、蒜氨酸、蒜酶等成分能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粘稠度,改善血液循環,從而起到抗心律失常的作用。同時,大蒜還能降低血壓、改善心臟功能,對預防和治療心律失常有一定作用。
10. 降膽固醇
大蒜的蒜素可促膽固醇分解代謝,降低膽固醇水平。鍺、硒、維生素C亦佐之,降低 LDL-C,提高 HDL-C,清脂防栓。
大蒜的運用方法與用量
以下是一些大蒜的運用方法:
- 生食:生食大蒜可以最大限度地保留大蒜中的營養成分。生喫大蒜可以用於涼拌菜、蘸醬等。
- 熟食:熟食大蒜的味道較為溫和,可以用於烹飪各種菜餚。熟食大蒜可以用於炒菜、燉菜、煲湯等。
- 藥用:大蒜具有殺菌、抗病毒、抗氧化等功效,可以用於治療感冒、咳嗽、腸胃炎等疾病。大蒜可以用於煎湯、泡酒、敷貼等。
大蒜的用量根據烹飪方法和個人喜好而有所不同。一般來說,每人每天食用大蒜的量約為2瓣。以下是一些大蒜烹飪的注意事項:
- 大蒜要清洗乾淨,去除雜質。大蒜要切碎或搗碎,以便於釋放其營養成分。
- 大蒜的烹飪時間不宜過長,否則會破壞其營養成分。
大蒜的炮製
除去泥土及鬚根、陰乾備用。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中藥「大蒜」注意事項重點
1. 陰虛火旺者忌食:
- 火氣大、口乾舌燥等症狀者。
2. 目疾、口齒、喉、舌諸患忌食:
- 眼睛、口腔、喉嚨、舌頭有發炎或潰瘍等問題。
3. 時行病後忌食:
- 流行性疾病(如感冒、流感)後。
4. 肺胃有熱、肝腎有火忌食:
- 肺胃有發炎症狀、肝腎火氣旺盛。
5. 氣虛血弱者忌食:
- 身體虛弱、血氣不足。
6. 腳氣、風病忌食:
- 足癬、風濕等疾病。
7. 懷孕或哺乳忌食:
- 過量攝取可能對胎兒或嬰兒造成影響。
8. 小孩慎用:
- 大量攝取可能會有危險,應諮詢專業人士。
9. 過敏者慎用:
- 對大蒜、其他物質過敏者。
10. 與其他藥物併用慎用:
- 可能影響藥物效果或產生不良反應。
11. 即將動手術者慎用:
- 可能延長流血時間。
12. 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者忌食:
- 大蒜具刺激性,可能加重潰瘍症狀。
13. 忌與紅酒、蜂蜜、牛奶同食:
- 可能產生不良反應。
14. 可能出現的副作用:
- 口臭、體味、腹瀉、噁心、出汗、頭暈、出血、氣喘、過敏、皮膚刺激等。
大蒜相關的方劑
大蒜可治療的相關疾病
大蒜含有的化學成分
二烯丙基三硫醚(diallyltrisulfide), 二烯丙基硫醚(Allyl sulfide), 甲基烯丙基二硫醚(methylallyldisulfide), 二烯丙基二硫醚(diallyldisulfide), 甲基烯丙基三硫醚(methylallyltrisulfide), 二烯丙基四硫醚(diallyltetrasulfide), 反式-大蒜烯(trans-ajoene), 順式-大蒜烯(cis-ajoene), 甲基烯丙基硫醚(methylallylsulfide), 二甲基三硫醚(dimethyltrisulfide), 二甲基二硫醚(dimethyldisulfide), 丙基烯丙基二硫醚(propylallyldisulfide), 烯丙基丙基三硫醚(allylpropyltgrisulfide), 甲基烯丙基五硫醚(methylallylpentasulfide), 二丙烯基二硫醚(dipropenyldisulfide), 雙硫代-(丙烯基)丙酸酯(dithio-(propenyl)-propionate), 2-乙基四氫噻吩(2-ethyltetrahydrothiophene), 大蒜辣素(Allicin), 烯丙基硫代亞磺酸-1-丙烯酯(1-propenylallylthiosulfinate), 1-丙烯基硫代亞磺酸烯丙酯(allyl-1-propenylthiosulfinate), 烯丙基硫代亞磺酸甲酯(methylallylthiosulfinate), 甲基硫代亞磺酸烯丙酯(allylmethylthiosulfinate), 1-丙烯基硫代亞磺酸甲酯(methyl-1-propenylthiosulfinate), 二甲基硫代亞磺酸酯(dimethylthiosulfinate MeS(O)Sme), 蒜氨酸(alliin), S-甲基半胱氨酸亞碸(S-methylcysteinsulfoxide), 環蒜氨酸(cycloalliin), S-烯丙基-L-半胱氨酸(S-allyl-L-cysteine), 左旋-S-丙烯基-L-半胱氨酸(S-propenyl-L-cysteine), S-丙基-L-半胱氨酸(S-propyl-L-cysteine), S-丁基-L-半胱氨酸(S-butyl-L-cysteine), S-烯丙基硫基-L-半胱氨酸(S-allylmercapto-L-cysteine), S-甲硫基-L-半胱氨酸(S-methylmercapto-L-cysteine), γ-L-谷酰-L-苯丙氨酸(γ-L-glutamyl-L-phenylalanine), γ-L-谷氨酰-S-甲基-L-半胱氨酸(γ-L-glutamyl-S-methyl-L-cysteine), γ-L-谷氨酰-S-甲基-L-半胱氨酸亞碸(γ-L-glutamyl-S-methyl-L-cysteinesulfoxide), γ-L-谷氨酰-S-(β-羧基-丙基)-L-半胱氨酰甘氨酸(γ-L-glutamyl-S-(β-carboxy-β-methylthyl)-L-cysteinylglycine), γ-L-谷氨酰-S-烯丙基硫基-L-半胱氨酸(γ-L-glutamyl-S-allylmercapto-L-cysteine), γ-L-谷氨酰-S-烯丙基-L-半胱氨酸(γ-L-glutamyl-S-allyl-L-cysteine), γ-L-穀氨酸-S-(反-1-丙烯基)-L-半胱氨酸(γ-L-glutamyl-S-(trans-1-propenyl)-L-cysteine), 槲皮素糖甙(Quercetin glycosides), 山柰酚糖甙(Kaempferol glycosides), D-半乳聚糖(D-Galactan), D-聚半乳糖醛酸(D-galacturonan), L-阿拉伯聚糖(L-arabinan), D-葡聚糖(D-glucan), D-果聚糖(D-fructan), 中性脂(Neutral lipids), 糖脂(Glycolipid), 磷脂(Phospholipid), 亞油酸(Linoleic acid), 棕櫚酸(Palmitic acid), 原紫蒜甾醇甙 B(Protoeruboside B), 大蒜甾醇甙 B1(Satioaide B1), 原去半乳糖替告皁甙(Protodesgalactotigonin), 蒜氨酸酶(Allinase), 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oxidase), 己糖激酶(Hexokinase), L-絲氨酸-O硫酸酯裂解酶(L-serine-O-sulfatelyase), 大蒜吡喃酮(Allixin), 腺苷(Adenosine)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