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快氣丸
KUAI QI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普濟方》卷二○四引《經驗濟世方》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熱 (4.00)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快氣丸中加入橘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理氣行氣: 橘皮味辛、苦,性溫,入肺、脾經。具有理氣行氣、燥濕化痰的功效。快氣丸主治胸悶氣滯、痰多咳嗽,而橘皮可以疏肝理氣、降逆止嘔,並能化痰止咳,協同其他藥材達到通暢氣機的效果。
- 調和藥性: 橘皮性溫,與方中其他寒涼藥材如厚朴、枳殼等配伍,可起到調和藥性,避免寒涼過度,減輕對胃腸的刺激作用。
「快氣丸」中加入大蒜,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陽散寒,通竅開鬱:大蒜性溫,味辛,入肺、脾經,具有溫陽散寒、通竅開鬱之效。對於因寒邪阻滯、氣機鬱結所致的胸悶氣短、呼吸不暢等症狀,大蒜可起到溫通經脈、宣肺解鬱的作用,有助於改善呼吸功能。
- 殺蟲解毒,消腫止痛:大蒜具有殺蟲解毒的功效,能抑制細菌病毒的生長,對於某些由細菌、病毒感染引起的呼吸道疾病,大蒜可以起到輔助治療作用。此外,大蒜還能消腫止痛,對一些伴隨呼吸道疾病的疼痛症狀也有緩解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快氣丸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膈氣噎,不下飲食,肌體羸瘦」,屬古代所述「膈氣」範疇,即胸膈氣機阻滯,致飲食難下、形體消瘦。其病機多因氣滯、痰凝、食積或寒邪壅塞,導致脾胃升降失常。快氣丸旨在「快氣」——速通滯氣,兼祛痰消積,以復中焦運化之能。
組成與治療原理探討
巴豆(與糯米、乾薑同炒):
為方中峻藥,辛熱大毒,破積攻痰、逐水通閉。然其性烈,故以糯米慢火同炒至赤色(減毒性、增溫中效),配合乾薑(溫中散寒)制其峻猛,轉為溫通之力,專攻胸膈寒痰冷積。乾薑:
助巴豆溫散陰寒,兼守中陽,防巴豆瀉利過甚而傷正。《藥性論》載其「消痰下氣,治轉筋吐瀉」,合用可化膈間寒飲。陳皮、青皮:
二皮均理氣化痰,陳皮偏健脾化痰,青皮破肝經滯氣,合而疏泄三焦氣機。氣行則痰積易消,助巴豆開塞而不留邪。糯米:
炒製後益胃護膜,緩巴豆刺激;黏性助丸劑成型,取「甘緩制毒」之意。生薑紫蘇湯送服:
生薑溫中止嘔,紫蘇宣肺寬膈,引藥力上行胸膈,兼解巴豆潛在之副作用。
配伍邏輯
全方以巴豆為君,峻逐實邪;乾薑為臣,溫中制毒;陳皮、青皮為佐,理氣助通;糯米為使,護胃緩峻。諸藥炒製後,辛烈之性轉為溫通,專攻「寒痰氣結」之噎膈。
關鍵在「快氣」:借巴豆之迅捷開塞,輔以理氣溫中之品,使氣機速通,痰消食下。然須審證屬寒實者方可投之,若陰虛熱結則非所宜。
傳統服藥法
糯米1升,乾薑2兩,陳皮2兩,青皮2兩,巴豆49個(打開碎,同炒,慢火,候色赤)。
上為末,薄醋糊為丸,如大麻子大。
每服7丸,食後生薑、紫蘇湯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快氣丸, 出處:《普濟方》卷二十引《衛生家寶》。 組成:蚌粉4兩,木香1錢,丁香1錢,陳皮2兩,豆蔻2個。 主治:脾痛。
快氣丸, 出處:《普濟方》卷二○四引《經驗濟世方》。 組成:陳橘皮(去白)不以多少,大蒜不以多少。 主治:膈氣噎,不下飲食,肌體羸瘦。
快氣丸, 出處:《醫方類聚》卷一○二引《吳氏集驗方》。 組成:糯米1升,乾薑2兩,陳皮2兩,青皮2兩,巴豆49個(打開碎,同炒,慢火,候色赤)。 主治:心腹膨脹,面色萎黃,或發虛腫,大便閉澀,咽酸不食。
快氣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七十一。 組成:檳榔3枚(銼),木香1兩,肉豆蔻(去殼)半兩,甘遂半兩(麸炒黃),大戟1分(炮),白牽牛1兩(炒),墨(燒赤,醋淬)1分,沉香半兩,京三棱(炮)1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1兩,青橘皮(湯浸去白,焙)1兩。 主治:脾積痞氣,心腹脹滿,嘔逆噫酸。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