蒜漿飲

蒜漿飲

SUAN JIANG YI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25

寒性指數

0

熱/寒比例

極熱 (25.00)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5%
脾經 25%
胃經 25%
大腸經 25%
肺經
脾經
胃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蒜漿飲中包含大蒜,主要因其具有以下兩項功效:

  1. 溫陽散寒,行氣止痛: 大蒜性溫,入肺、胃經,具有溫陽散寒、行氣止痛的功效。對於因寒氣凝滯所致的胃脘冷痛、腹痛、嘔吐等症狀,大蒜能起到溫中散寒、止痛的作用。
  2. 殺菌解毒: 大蒜具有較強的殺菌作用,能抑制多種細菌和真菌的生長,對於因感染引起的胃腸道疾病,如腹瀉、痢疾等,大蒜能起到殺菌解毒的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蒜漿飲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劑載於古籍,主治「中暑」,古稱「中暍」,多因暑熱或濕熱鬱閉於內,耗氣傷津,致氣機逆亂、神昏不醒。其效標註「灌入即蘇」,顯示具醒神開竅、解暑化濁之急效,契合中暑常見的猝然昏仆、煩悶不舒等症。

組成與治療原理探討

  1. 大蒜頭(研爛)

    • 性味辛溫,走竄力強,能通五臟、達諸竅。古籍載其「辟惡氣,解瘟疫」(《本草綱目》),今觀其含硫化合物(如大蒜素),可刺激黏膜、促進循環,或通過辛辣之性開宣氣機,助鬱熱外透;另因其抗菌特性,或可調節腸道濕濁(暑症常見吐瀉)。
  2. 路旁熱土(日曬淨土)

    • 取「伏龍肝」(灶心土)同類之理,此土得日光曝曬,具溫陽之性,且質地純淨。古法認為「同氣相求」,暑為陽邪,熱土能引暑熱之氣從地而化;且土性中和,可緩大蒜之烈,兼護胃氣。物理上,細土顆粒或能吸附腸道毒素,減輕濕濁。
  3. 新汲井水

    • 井水性寒澄澈,可清熱生津,與大蒜、熱土形成寒溫並用,既解暑熱之標,又調氣機之逆。其「新汲」者,取其陰涼未散,協同土藥沉降之性,引熱下行。

邏輯推演與方義
此方組合體現「急則治標」思維:

  • 辛開苦降:大蒜辛溫開竅、熱土溫中化濕,佐井水寒降,使氣機宣通,暑熱得泄。
  • 穢濁並治:大蒜辟穢、熱土斂濁,針對暑濕穢濁內阻之病機,符合古人「暑多夾濕」之論。

結論
蒜漿飲以簡馭繁,通過刺激性開竅、調和陰陽、吸附濕濁,達到醒神解暑之效,反映古代「就地取材,因勢利導」的急救智慧。然其機理與現代「中暑」病理(如熱衰竭、電解質失衡)是否完全對應,需進一步考證。

傳統服藥法


大蒜頭2個(研爛),路旁熱土(即日曬處淨土,若瘀泥不用)。
上攪新汲井水調和,濾去滓,灌入。即蘇。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蒜漿飲, 出處:《衛生鴻寶》卷一。 組成:大蒜頭2個(研爛),路旁熱土(即日曬處淨土,若瘀泥不用)。 主治:中暑。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