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蒜塗方

二蒜塗方

ER SUAN TU FANG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25

寒性指數

0

熱/寒比例

極熱 (25.00)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5%
脾經 25%
胃經 25%
大腸經 25%
肺經
脾經
胃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二蒜塗方」中以大蒜為主要藥材,其原因主要有二:

一、 殺菌消炎:大蒜含有大蒜素,具有強大的殺菌消炎作用,能有效抑制細菌、真菌等微生物的生長,對於皮膚感染、外傷、化膿等問題有顯著療效。

二、 活血化瘀:大蒜性溫,入脾胃經,有活血化瘀的功效,能促進血液循環,加速傷口癒合,對於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狀有輔助治療作用。

因此,大蒜在「二蒜塗方」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其殺菌消炎、活血化瘀的特性使其成為治療皮膚外傷、感染等問題的有效藥材。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二蒜塗方」主治「小兒骨火丹,初在臂起,赤黑色」。

  1. 「骨火丹」:古人認為此證屬「丹毒」一類,多因火熱毒邪鬱於血分,外發肌膚所致。
    • 「骨」字或暗示熱毒深潛,或與經絡筋骨相關;「火丹」則明確指出症見紅腫熱痛,甚則赤黑,屬熱毒熾盛之象。
    • 「初在臂起」說明病發部位始於上肢,可能與手三陰或三陽經絡鬱熱有關。
    • 「赤黑色」為血分熱毒壅滯,鬱久可能伴瘀血,色轉深暗,提示病情進展或邪毒較重。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大蒜(1兩)

    • 性味辛溫,歸脾胃肺經,古代外用取其「辟惡氣、散癰腫」之效(《名醫別錄》)。
    • 辛散之力能透達皮膚,開泄腠理,促進局部氣血流通;其溫性有助化散瘀滯,現代研究證實其含硫化合物(如大蒜素)具抗炎、殺菌作用,可抑制微生物感染導致的皮膚紅腫。
  2. 小蒜(1兩)

    • 性味辛溫,功用類似大蒜而力稍緩,《本草拾遺》載其「主霍亂,腹中不安,消穀理胃,溫中除邪痹毒氣」。
    • 與大蒜協同,增強解毒散結之效,且小蒜可能更偏走表,助大蒜透邪外達。

配伍邏輯

  • 二蒜相須為用,辛溫走竄之力倍增,外敷可直接作用於局部患處:
    1. 辛散透毒:開郁滯、通血脈,使火熱毒邪外透,緩解赤黑腫硬。
    2. 溫行化瘀:溫性助血行,改善局部瘀血狀態,防止熱毒內陷。
    3. 解毒抑菌:針對古代所稱「毒氣」,可能透過抑制外邪(如細菌或真菌感染)控制丹毒蔓延。

治療原理推演
此方以外治法治「骨火丹」,體現中醫「火鬱發之」的思路。熱毒鬱於血分肌表,用辛溫藥物外敷,非為清熱,而是藉其走散之性:

  • 透發邪氣:引內鬱之火毒外散,避免深入筋骨。
  • 局部消炎:現代觀點或與大蒜抗菌、抗炎作用相關,阻斷病理進程。
  • 活血通絡:改善患處微循環,促進代謝,加速修復。

此方簡而力專,符合古代外治法「以毒攻毒」「從外引內」的思維,適合小兒皮膚薄嫩、藥物易透入的特性。

傳統服藥法


大蒜1兩,小蒜1兩。
上2味,搗爛。
厚塗敷之,以愈為度。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二蒜塗方,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八二。 組成:大蒜1兩,小蒜1兩。 主治:小兒骨火丹,初在臂起,赤黑色。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