蒜肚方

蒜肚方

SUAN DU FANG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26

寒性指數

0

熱/寒比例

極熱 (26.00)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33%
胃經 33%
肺經 16%
大腸經 16%
脾經
胃經
肺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蒜肚方」中的豬肚,並非單純的食材,而是具有藥用價值的藥材。其主要原因如下:

  1. 溫補脾胃: 豬肚性溫味甘,具有健脾胃、補虛損的功效。對於脾胃虛弱、消化不良等症狀,能起到溫補調理的作用。
  2. 利水消腫: 豬肚富含蛋白質,能促進人體代謝,利水消腫。對於水腫、小便不利等症狀,能起到緩解作用。

此外,豬肚與蒜等其他藥材配伍,可發揮協同作用,提高療效。例如,蒜可溫陽散寒,與豬肚一起,更能有效治療寒濕脾胃虛弱等症狀。

「蒜肚方」中包含大蒜,主要原因如下:

  1. 溫中散寒,行氣止痛: 大蒜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行氣止痛的功效。對於寒凝氣滯、脘腹冷痛、食積不化等症狀,大蒜可起到暖胃驅寒、促進消化、緩解疼痛的作用。
  2. 解毒消腫: 大蒜具有解毒消腫、殺菌抗炎的作用。對於因寒濕、瘀血導致的腹脹、腹痛,大蒜能起到消腫止痛、促進血液循環的作用。

因此,大蒜在「蒜肚方」中起到溫中散寒、行氣止痛、解毒消腫的作用,有助於改善腹痛、腹脹等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蒜肚方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蒜肚方主要用於治療「體氣(胡氣)」,即古代所指之狐臭(腋下異味),認為其可透過內服食療結合發汗法,調理體內穢濁之氣,達到「其氣頓改」之效。方中特別提及「氣味甚者」需加癩蝦蟆同煮,顯示此方針對穢氣較重者加強清熱解毒之力。

組成與治療原理分析

  1. 公豬肚

    • 豬肚性溫味甘,傳統視為「以形補形」之品,能補虛損、健脾胃。此方取其「藏納穢氣」之意,作為載體吸附體內濁氣;且豬肚富含膠質,經久煮後易消化吸收,可能幫助代謝廢物排出。
  2. 大蒜(49枚去殼)

    • 大蒜辛溫,具強烈揮發性硫化物,能殺蟲解毒、辟穢化濁。其有效成分(如大蒜素)可抑制細菌滋生,減少體表微生物分解汗液產生的異味;古人認為其「通五臟、達諸竅」,可透發體內鬱熱穢氣。
  3. 癩蝦蟆(氣味甚者加用)

    • 癩蝦蟆(蟾蜍)性涼味辛,有毒,傳統用於清熱解毒、散結消腫。此方取其「以毒攻毒」之理,針對穢氣熾盛者加強清熱拔毒之效,煮後棄去以減其毒性,保留藥性。
  4. 鹽、醋、熱酒與發汗法

    • 鹽醋蘸食:鹽能軟堅散結,醋活血散瘀,二者可能助大蒜成分滲透,並調和豬肚氣味。
    • 熱酒送服:酒性辛熱,可行藥勢、通血脈,促進藥效發散至體表。
    • 發汗避風:通過洗浴發汗使腠理開泄,令穢濁隨汗外排;避風防外邪乘虛而入,符合傳統「汗法」治則。

邏輯推理與可能機制

此方融合「補虛、解毒、透表」三重作用:

  • 豬肚為載體,吸附大蒜與蟾蜍之藥性,緩釋作用於體內。
  • 大蒜殺菌辟穢,直接抑制體表細菌繁殖,減少異味來源。
  • 發汗排濁,透過汗液代謝加速穢氣外散,配合熱酒增強循環。
  • 蟾蜍輔助,針對重症加強清熱解毒,可能調節局部腺體分泌。

古人可能觀察到此方對脾胃濕熱型狐臭(伴多汗、黏膩)有一定效果,其辛溫走竄之性可疏通滯氣,但實際適用性需結合體質辨證。整體體現「內清外透」的傳統思路,透過食療與外治結合改善體氣。

傳統服藥法


公豬肚1具,大蒜囊49枚。
上去殼入肚內,以線扎口,水煮極爛,用鹽、醋蘸肚,隨便食之;氣味甚者,用癩蝦蟆一個入內同煮,肚爛去蝦蟆、大蒜,用熱酒食之。洗浴發汗,避風三日,其氣頓改。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蒜肚方, 出處:《外科正宗》卷四。 組成:公豬肚1具,大蒜囊49枚。 主治:體氣(胡氣)。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