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蒜丸

DU SUAN W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25

寒性指數

0

熱/寒比例

極熱 (25.00)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5%
脾經 25%
胃經 25%
大腸經 25%
肺經
脾經
胃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獨蒜丸方劑中包含大蒜,主要是利用其辛溫解毒的藥性。

大蒜味辛,性溫,歸脾、胃經,具有解毒消腫、行氣止痛、殺蟲解毒等功效。其藥性強勁,可驅除寒濕,治療風寒濕痺、脘腹冷痛、蟲積腹痛等症狀。

此外,大蒜還有抗菌消炎的作用,可預防感染,促進傷口癒合。

因此,獨蒜丸方劑中加入大蒜,旨在充分發揮其藥性,達到治療疾病的效果。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獨蒜丸」之主治功效分析

「獨蒜丸」以大蒜為主要成分,其藥性辛溫,入脾、胃、肺經。縱觀古籍記載,獨蒜丸的應用廣泛,且療效顯著,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治療瘧疾:

《本草綱目》及《醫宗必讀》均明確指出獨蒜丸可用於治療瘧疾,尤其與其他藥物如恆山、青蒿、礬紅等配伍,更能增強療效。

  • 截瘧: 董宿在《奇效良方》中提到獨蒜丸「能截脾寒」,點明其治療瘧疾的機制。瘧疾發病往往與脾胃虛寒有關,獨蒜的辛溫之性,有助於驅散脾胃寒邪,截斷瘧疾的發作。
  • 搭配使用: 《本草綱目》中記載獨蒜丸與多種藥物配伍,如綠豆、黑豆、硃砂,恆山、丹砂等,不僅擴大了其應用範圍,更提升了療效,這體現了中醫「君臣佐使」的配伍思想。例如,與恆山同用,能增強其截瘧之效;與硃砂同用,則能安神定驚,緩解瘧疾發作時的煩躁不安。

二、溫陽散寒、補腎壯陽:

  • 治療精寒痿弱、子宮虛冷: 《外治壽世方》及《理瀹駢文》記載,獨蒜丸與硫黃、丁香、麝香等溫陽之品配伍,可治療男子精寒痿弱、白濁遺精,以及女子子宮虛冷、赤白帶下。這說明獨蒜丸具有溫補腎陽,散寒止痛的功效。
  • 外治法: 上述兩書中均提及將獨蒜丸納於臍上,配合紅緞膏外敷,利用臍部吸收藥力,直達病所,可見獨蒜丸在溫陽散寒方面,外治法亦具重要作用。
  • 治療寒瀉: 《外治壽世方》和《理瀹駢文》中皆提到獨蒜丸可治療寒瀉,再次印證其溫中散寒之功。

三、其他功效:

  • 補糝麋鹿之茸: 《理瀹駢文》中提到「補糝麋鹿之茸」,說明獨蒜丸可能有一定的補益作用。
  • 搭配使用: 《本草綱目》也記錄獨蒜丸與黃丹,桃仁,建茶等藥物配合使用,並未直接指出此獨蒜丸的特殊功用,而是搭配其他藥物達到療效,可能更多的是起輔助作用。

治療原理分析:

綜合分析上述內容,獨蒜丸的治療原理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1. 辛溫發散,驅散寒邪: 大蒜味辛性溫,能溫散寒邪,通暢經絡,使氣血運行順暢。對於寒邪入侵導致的瘧疾、精寒痿弱、子宮虛冷等症,皆可起到驅寒止痛的作用。
  2. 溫補腎陽,固本培元: 大蒜的辛溫之性,有助於溫補腎陽,對於腎陽不足引起的精寒、痿弱、白濁、遺精等症,可以起到固本培元的作用。
  3. 活血化瘀,通經止痛: 大蒜本身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能改善體內微循環,緩解因氣血瘀滯引起的疼痛。
  4. 外治直達病所: 通過外敷或納臍的方式使用獨蒜丸,可使藥力直接作用於病竈,發揮溫經散寒,活血止痛的作用。

總而言之,「獨蒜丸」並非僅僅是單純的大蒜丸,它在中醫理論指導下,經過配伍和炮製,使其功效得以充分發揮,成為治療多種疾病的有效方劑。其主治功效主要體現在溫陽散寒、截瘧、補腎壯陽等方面,其治療原理則主要通過辛溫發散,溫補腎陽,活血化瘀等途徑實現。

傳統服藥法


大蒜不拘多少。
截脾寒。
於五月五日將大蒜搗爛,次入礬紅,拌勻為丸,如龍眼大。
每服1丸,大蒜湯嚼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瘧疾

相同名稱方劑


獨蒜丸, 出處:《奇效良方》卷十二。 組成:大蒜不拘多少。 主治:截脾寒。主治:脾瘧。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