爛泥丸

LAN NI W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25

寒性指數

0

熱/寒比例

極熱 (25.00)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5%
脾經 25%
胃經 25%
大腸經 25%
肺經
脾經
胃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爛泥丸中加入大蒜,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解毒消腫: 大蒜性溫,味辛,入肺、脾、胃經,具有解毒消腫、殺菌抗炎的功效。在爛泥丸中,大蒜可與其他藥材共同作用,解毒消腫,治療皮膚病引起的潰爛、膿腫等。
  2. 活血化瘀: 大蒜還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微循環,加速組織修復,對於爛泥丸所針對的潰瘍、膿瘡等病症,能起到輔助治療作用。

主治功效


爛泥丸主治功效分析

主治:

根據古文《驗方新編》記載,爛泥丸主治「一切無名腫毒,或痛或癢」。

治療原理分析:

爛泥丸的主要成分為大蒜,其治療腫毒的原理主要基於大蒜的抗菌、消炎、及活血化瘀等功效。

  • 抗菌消炎: 古文提及「用生大蒜一枚」,大蒜辛溫,具有強烈的刺激性,其有效成分具有廣譜的抗菌、抗病毒作用,能有效抑制腫毒部位的病原微生物,減輕炎症反應,從而達到消腫止痛的效果。
  • 活血化瘀: 腫毒的形成往往伴隨著局部氣血瘀滯,大蒜辛散之性,外用塗抹患處,能夠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加速氣血運行,有助於瘀血消散,腫毒的吸收和消退。古文使用「多人行走地土」磨爛,利用地土中的細微顆粒以及唾液,增加摩擦力,有助於大蒜成分釋放,也讓藥效更容易滲透患處。
  • 引毒外出: 古文特別提到「如已見頭,即留出頭,塗敷四圍」,這提示了爛泥丸可能也具有一定的引毒外出的作用。通過將藥物塗敷在腫毒周圍,形成一個藥物屏障,促使毒素向已破潰的「頭」部排出。

總結:

爛泥丸通過大蒜的辛溫、抗菌、消炎、活血化瘀等作用,針對無名腫毒的病因病機,達到消腫止痛、促使毒素排出的效果。

傳統服藥法


生大蒜1枚(如有獨蒜更妙)。
選多人行走地土上,用口唾沫將蒜在地上磨爛,即以蒜泥塗敷在患處;如已見頭,即留出頭,塗敷四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痰核流注

相同名稱方劑


爛泥丸, 出處:《梅氏驗方新編》卷七。 組成:生大蒜1枚(如有獨蒜更妙)。 主治:一切無名腫毒或痛或癢。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