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肚蒜丸」方劑中以豬肚為組成成分,主要原因如下:
- 補虛健脾: 豬肚性味甘平,具有健脾益氣、補虛止瀉的功效。其富含蛋白質、膠原蛋白等營養物質,可增強體質,改善脾胃功能,有助於消化吸收。
- 溫和中藥: 豬肚性質溫和,不會與其他藥材產生衝突,有助於中藥成分的吸收與作用。此外,豬肚的粘液具有保護胃黏膜的作用,可減緩藥物的刺激。
因此,豬肚在「肚蒜丸」方劑中,既能起到補虛健脾的作用,又能與其他藥材協同作用,發揮更佳的療效。
肚蒜丸方中加入大蒜,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殺菌消炎: 大蒜含硫化物,具強效抗菌作用,可抑制多種細菌、真菌和病毒,有助於消滅腸道內致病菌,緩解腹痛、腹瀉等症狀。
2. 暖胃驅寒: 大蒜性溫,具有溫中散寒之效,可溫暖脾胃,促進消化,有助於改善寒性體質引起的腹痛、腹脹等症狀。
因此,肚蒜丸中加入大蒜,可發揮其殺菌消炎、暖胃驅寒的功效,達到治療腸胃疾病的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肚蒜丸》主治「水瀉」,即現代所稱之急性腹瀉,症見排便稀溏如水、頻次增多,尤以「五更泄」(黎明前腹痛泄瀉)為典型適應症。古代醫家認為五更泄多與脾腎陽虛、水濕內停有關,而此方透過溫中固澀、健脾化濕之功,能有效止瀉。
【組成與治療原理分析】
獖豬肚(豬胃):
- 藥性:甘溫,歸脾胃經。
- 作用:以臟補臟,直接滋養脾胃。《本草經疏》載其「補益脾胃,固腸胃」,其膠質可形成保護層,緩解腸道刺激,物理性吸附水分以減輕水瀉。
大蒜:
- 藥性:辛溫,歸脾胃肺經。
- 作用:溫中行滯、殺蟲解毒。大蒜含揮發性硫化合物(如大蒜素),能抑制腸道病原微生物(如細菌、寄生蟲),改善因感染或功能失調所致之泄瀉;其溫性亦可散寒,針對寒濕型腹瀉。
平胃散(配伍成丸):
- 蒼朮、厚朴、陳皮、甘草:燥濕健脾、行氣消脹,針對濕阻中焦之病機核心,助脾胃運化水濕,從根本減少水瀉生成。
【整體邏輯推理】
- 協同效應:豬肚補益胃黏膜,大蒜抗菌溫中,平胃散調理脾胃功能,三者標本兼治。
- 劑型設計:熬膏製丸可緩釋藥效,延長作用時間;鹽湯或米飲送服,既助藥力下行,又補充腹瀉流失之電解質。
- 五更泄特例:黎明陽氣未振,脾腎虛寒者易泄,大蒜之溫、豬肚之固恰好針對此機制,故療效顯著。
此方反映古代「藥食同源」智慧,結合臟器療法與草藥功效,結構簡練而切中病機。
傳統服藥法
獖豬肚1枚,大蒜。
將肚淨洗去脂膜,入大蒜在內,以肚子滿為度,煮之,自晨至晚,以肚蒜糜爛為度,杵成膏子,入平胃散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30-50丸,空心以鹽湯或米飲送下。
五更泄:丁必卿雲:渠每遇五更必水泄一次,百藥無效,服此遂安。 腸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肚蒜丸, 出處:《朱氏集驗方》卷六。 組成:獖豬肚1枚,大蒜。 主治:水瀉。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