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大蒜膏」中包含「大蒜」,這是因為大蒜具有多種藥性,有助於治療多種疾病。
首先,大蒜性溫,味辛,入肺、胃經,具有解毒殺蟲、溫中散寒、行氣止痛等功效。其含有的蒜素、大蒜素等成分,能有效抑制細菌、病毒的生長,對治療感冒、咳嗽、腹痛、腹瀉、痢疾等疾病有一定的療效。
其次,大蒜還具有降血壓、降血脂、抗氧化、增強免疫力等作用,對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症等疾病有一定的預防和輔助治療作用。
因此,「大蒜膏」中使用「大蒜」,充分利用其藥性,以達到治病強身的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大蒜膏」傳統功效與組成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大蒜膏」主治「膈病困極」及「老人虛弱羸瘦者」。
- 膈病困極:
「膈病」可指中焦氣機壅塞、呃逆嘔吐、飲食不下等症狀,常見於脾胃虛弱、痰濕阻滯或氣滯血瘀所致。「困極」則強調病情嚴重,患者體能衰竭。此方可能通過外敷刺激穴位,疏通氣血,緩解膈部不適。 - 老人虛弱羸瘦:
老年人氣血衰少,脾胃運化無力,易見消瘦乏力。大蒜辛溫,敷於特定穴位或能激發陽氣、促進氣血運行,改善虛損狀態。
二、組成與治療原理
核心藥物:獨蒜
- 性味辛溫,入脾、胃、肺經,具溫通散結、解毒殺蟲之效。《本草綱目》載其能「辟惡氣,散癰腫」。
- 外敷時,其辛辣之性刺激皮膚,可能透過穴位激發經絡氣血,調節脾胃功能,改善膈部氣機不暢。
穴位定位:內關穴
- 內關屬手厥陰心包經,位於腕橫紋上二寸(約三橫指),為八脈交會穴之一,主治心胸、胃脘疾病。傳統認為此穴能寬胸理氣、和胃降逆,對呃逆、嘔吐、胸悶有效。
- 方中以「草量法」定位內關,雖與現代解剖位置略有差異,但體現民間「同身寸」的簡易取穴邏輯,重點在於刺激腕部附近經絡樞紐。
核桃為輔,綿扎固藥
- 核桃殼質地堅硬,用作容器以研爛獨蒜,或取其形狀貼合腕部;其性溫潤,可能緩和大蒜的刺激。
- 外敷後以綿布固定,確保藥力持續滲透,結合「一個時辰(兩小時)」的時限,避免過度刺激。
三、推測治療邏輯
此方結合「藥物刺激」與「經絡穴位」雙重作用:
- 辛溫走竄:大蒜透過皮膚滲透,刺激內關穴,激發心包經與三焦經氣機,調理上中二焦,改善膈肌痙攣或胃氣上逆。
- 以通為補:對於虛弱患者,透過外治疏通氣血,避免內服藥耗傷正氣,符合「虛不受補」時的變通策略。
四、可能的延伸效用
除古籍所述主治外,從配伍原理推測,或可應用於:
- 輕度寒性腹痛(大蒜溫散寒邪)。
- 暈車嘔吐(內關穴現代用於止嘔)。
此方體現民間「簡便效廉」的智慧,以單藥結合穴位,強調外治法的即效性,適合特定急症或體虛不耐湯藥者。
傳統服藥法
獨蒜。
用草從左手中指頂尖處量至中指根處為止掐斷,即用此草從根量至掌,再從掌量至腕為度,用墨點記,名內關穴,用核桃半個,盛獨蒜研爛敷於墨點處,以綿扎上,1個時辰即去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大蒜膏, 出處:《仙拈集》卷一。 組成:獨蒜。 主治:瘧疾。
大蒜膏, 出處:《中國醫學大辭典》。 組成:獨頭蒜數顆。 主治:消毒止痛。主治:惡瘡腫痛不眠。
大蒜膏, 出處:《漢藥神效方》。 組成:大蒜、沙糖、陳酒。 主治:膈病困極,及老人虛弱羸瘦者。
大蒜膏,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二六。 組成:大蒜3枚(搗爛),麝香(研)半錢匕。 主治:瘰癧結聚不散,硬如石。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