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蒜丸

大蒜丸

DA SUAN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得效》卷九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25

寒性指數

0

熱/寒比例

極熱 (25.00)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5%
脾經 25%
胃經 25%
大腸經 25%
肺經
脾經
胃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大蒜丸方劑中使用大蒜,主要是利用其藥性:

  1. 溫中散寒,解毒殺蟲:大蒜味辛辣,性溫,入脾胃經。其具有溫中散寒、解毒殺蟲的功效,可用於治療寒邪客胃所致的脘腹冷痛、嘔吐、腹瀉,以及蟲積腹痛、疥瘡等症。
  2. 行氣活血,降脂降壓:大蒜還具有行氣活血、降脂降壓的作用,可用於治療胸悶氣滯、血瘀疼痛,以及高血壓、高血脂等疾病。

因此,大蒜丸方劑中使用大蒜,是基於其獨特的藥性,以達到治療疾病的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大蒜丸主治「陰汗濕癢」,此症多因下焦濕熱或寒濕鬱滯,導致外陰或股溝多汗、瘙癢,甚則糜爛。古代醫家認為,濕邪鬱久可化熱,或陽氣不宣而寒濕凝滯,需以辛溫通散、化濕解毒之品調治。

組成藥物分析

  1. 煨大蒜

    • 性味辛溫,歸脾胃、肺經,具解毒消腫、散寒除濕之功。
    • 煨製後辛烈之性稍緩,更宜用於局部濕癢,避免生蒜刺激。大蒜之辛溫能宣通陽氣,散寒濕鬱滯;其抗菌之力(古人稱「解毒」)可緩解濕熱蘊膚之癢。
    • 「九蒸」炮製(反覆蒸晒)後藥性更溫潤,適合久病或體虛不耐峻藥者。
  2. 淡豆豉

    • 性味苦辛涼,歸肺胃經,能宣鬱透表、和胃化濕。
    • 與大蒜相配,一溫一涼,大蒜主散寒濕,豆豉主宣鬱熱,二者協調可疏解下焦濕熱膠結之勢。
    • 豆豉輕揚之性助大蒜藥力外達,疏通腠理以除濕癢。

方劑配伍邏輯與治療原理

  1. 辛散通陽,化濕解鬱

    • 大蒜辛溫,豆豉辛散,二者相合能開鬱通滯,促進氣血運行,使濕邪無從留滯。陰汗濕癢多因氣機不暢,此方以「通」為治,符合「通陽不在溫,而在利小便」之變通思路(此處以辛散代利水)。
  2. 寒熱並調

    • 濕熱鬱久可能寒化或熱化,大蒜偏溫,豆豉偏涼,二者平衡既可防大蒜過熱助火,又可避豆豉過涼凝濕。
  3. 外用內服相輔

    • 「冷齏水」(醃菜冷汁)送服,取其酸收之性,既能斂汗,又可反佐大蒜之辛散,防止過汗傷陰;「香菜湯」送服則取其芳香化濕,助藥力透達肌表。

潛在功效延伸

  1. 抗菌止癢:現代藥理證實,大蒜素與豆豉發酵成分均有抑菌作用,對濕疹、真菌感染所致瘙癢有效。
  2. 調節微循環:辛溫藥能改善局部氣血瘀滯,緩解潮濕悶熱環境下的皮膚不適。

此方簡便峻猛,針對濕鬱實證,若久病體虛者或需配伍補益藥。其核心在於「通陽化濕」,兼顧表裡氣機,體現古人以食物入藥、攻補兼施的智慧。

傳統服藥法


煨大蒜2枚,淡豆豉10枚。
同搗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20丸,香菜湯送下,1日2次;大蒜9蒸更佳,仍以冷齏水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瘧疾心內膜炎心包炎慢性腎衰竭二尖瓣狹窄三尖瓣疾病高血壓性心臟病高血壓性腎臟病心臟衰竭全身性水腫

相同名稱方劑


大蒜丸, 出處:《仙拈集》卷一。 組成:大蒜10個。 主治:水腫浮脹垂危。

大蒜丸, 出處:《雜病源流犀燭》卷十七。 組成:煨大蒜2枚,淡豆豉10枚。 主治:諸血。

大蒜丸, 出處:《得效》卷九。 組成:大蒜不以多少(煨,剝去皮,爛研)。 主治:陰汗濕癢。

大蒜丸, 出處:《聖惠》卷八十四。 組成:獨顆蒜1枚(去心),巴豆1枚(去皮心)。 主治:小兒瘧疾。

大蒜丸, 出處:《普濟方》卷二四九。 組成:川楝子(取肉,炒)2兩,破故紙(炒)2兩,黑牽牛(炒熟)2兩,玄胡索1兩半,青木香(南木香揀細青者)。 主治:一切小腸氣,腎囊大。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