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豆膏

靈豆膏

LING DOU GAO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38

寒性指數

0

熱/寒比例

極熱 (38.00)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19%
肺經 19%
脾經 19%
大腸經 19%
肝經 11%
腎經 11%
胃經
肺經
脾經
大腸經
肝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靈豆膏中添加大蒜,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增強藥力,提升療效: 大蒜性溫,味辛,具有解毒、消腫、殺蟲、溫陽等功效。與靈豆膏中的其他藥材配合,能增強藥效,提高治療效果。例如,治療寒性腹痛,大蒜可溫中散寒,促進藥力滲透,達到更好的止痛效果。
  2. 去除腥味,改善口感: 靈豆膏中可能包含一些味道較重的藥材,例如魚腥草、川芎等。大蒜的辛辣味可以掩蓋藥材的腥味,改善藥膏的口感,方便患者服用。

靈豆膏中添加巴豆,看似矛盾,實則暗藏玄機。巴豆性峻,為峻下逐水之藥,能瀉熱通便,消積化痰,但其毒性亦不容小覷。

靈豆膏作為消積止瀉之劑,其主要功效在於清熱解毒、健脾和胃。而巴豆的加入,則可發揮其瀉熱通便的功效,促進腸道蠕動,排出積滯,進一步增強藥效。同時,巴豆亦可消食化積,輔助消解脾胃積滯,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然而,巴豆的毒性不可忽視,因此靈豆膏中必須嚴格控制巴豆的用量,並需配合其他藥物,以減輕其毒性,確保用藥安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靈豆膏的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靈豆膏為古代中醫治療小兒瘧疾的方劑,主要針對「小兒發瘧不止」之證。瘧疾以寒熱往來、反覆發作為特徵,古代醫家認為此病多與外感邪氣、痰濕內伏或氣血失調有關。本方以吐瀉為治療手段,意在通過祛除體內邪氣(如痰濁、積滯)以截瘧止發,屬「攻邪」範疇。

組成與邏輯推理

1. 藥物分析

  • 大蒜:辛溫,具解毒、殺蟲、散寒之功。其辛散之性可開鬱通滯,溫性助陽以祛寒,古代用於瘧疾多取其辟穢化濁,破除伏邪。
  • 巴豆:辛熱大毒,為峻下逐水藥,能「斬關奪門」,強力瀉下積滯、痰飲,兼可吐惡痰。與大蒜同用,增強祛邪外出的效果。

2. 配伍邏輯

  • 辛熱相合,攻逐邪氣:大蒜與巴豆均屬辛熱之品,協同發揮溫通破積之力。大蒜偏走氣分,散寒辟穢;巴豆直入腸胃,峻瀉痰濕積滯。二藥合用,形成「外透內瀉」之勢,使瘧邪無所依附。
  • 煨製減毒,丸劑緩攻:巴豆生用毒性猛烈,以濕紙包裹煨熟,可部分降低其峻烈之性;製成麻子大丸劑,並以小劑量(2-5丸)服之,既控制藥力,又達「衰其大半而止」的效果。
  • 醋湯送服,協同增效:醋味酸收,能緩和大蒜、巴豆的辛散峻烈,防止過度耗氣;同時酸味入肝,可調和少陽(瘧疾病位在少陽半表半裏),助藥力深入病所。

3. 治療原理

  • 吐瀉祛邪:通過藥物催吐、瀉下,直接排出腸胃痰濕積滯,截斷瘧邪滋生內環境,符合《內經》「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之法。
  • 溫通截瘧:辛熱之性溫散寒凝,破除瘧疾的寒熱往來之機。中醫認為瘧疾與「痰濕伏邪」相關,巴豆瀉痰、大蒜散寒,從根本上瓦解病邪。

總結

靈豆膏以「峻藥緩投」為特色,通過巴豆與大蒜的配伍,形成溫通與攻逐並行的作用,針對小兒瘧疾反覆發作之證,強行打開邪氣出路。其設計體現古代「以毒攻毒」「因勢利導」的治療思維,尤其適用於體質尚實、邪氣壅滯的患兒。

傳統服藥法


大蒜1枚(去皮研),巴豆3升(去皮心)。
同濕紙裹煨熟,一處研為膏,為丸如麻子大。
每服2、3、5丸,醋湯送下。吐瀉即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瘧疾

相同名稱方劑


靈豆膏, 出處:《衛生總微》卷十六。 組成:大蒜1枚(去皮研),巴豆3升(去皮心)。 主治:小兒發瘧不止。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