橘蒜丸

JU SUAN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38

寒性指數

0

熱/寒比例

極熱 (38.00)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0%
脾經 20%
胃經 20%
大腸經 20%
肝經 10%
腎經 10%
肺經
脾經
胃經
大腸經
肝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橘蒜丸中加入大蒜,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驅寒解毒: 大蒜性溫,具有較強的殺菌、抗炎作用,可驅寒解毒,對於因寒邪入侵引起的風寒感冒、咳嗽、腹痛等症狀有良好的緩解作用。
  2. 助陽化濕: 大蒜味辛,具有行氣化濕、溫陽健脾的功效,可以幫助改善脾胃虛寒、消化不良、食慾不振等症狀。

橘蒜丸中大蒜與其他藥物相互配合,可達到更佳的治療效果。

橘蒜丸中加入巴豆,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瀉下通便: 巴豆性峻,為瀉下藥,能刺激腸道蠕動,促進糞便排出。橘蒜丸用於治療寒凝血瘀,導致的腹痛、腹脹、便祕等症狀。巴豆的瀉下作用,能幫助清除腸道積滯,改善便祕,配合其他藥物,達到通便止痛的效果。
  2. 破瘀消積: 巴豆具有破瘀消積的功效,能清除體內積聚的瘀血和痰飲。橘蒜丸中其他藥物如橘皮、大蒜等,也具備消積化痰的作用。巴豆的加入,能增強藥效,更有效地化解積滯,改善血瘀。

主治功效


橘蒜丸方劑主治功效分析

《類編朱氏集驗醫方》記載橘蒜丸主治「心腹痞脹」。此方僅以大蒜與巴豆(後去)為藥,其治療原理可從兩藥的功效及配伍關係來分析。

大蒜性溫,味辛 pungent,具有殺菌消炎、散結止痛等功效。古籍記載其功用廣泛,包含解毒利水、調氣活血、除濕退熱、殺蟲驅風、消腫散瘀、平肝降壓、養心安神、促進消化等,但這些功效在橘蒜丸方中,其主要作用應著重於溫陽散寒,行氣止痛。心腹痞脹,往往與寒邪阻滯、氣滯血瘀有關,大蒜的溫陽散寒之性,能溫通經絡,緩解寒邪引起的疼痛與不適;其行氣止痛之效,則能疏通氣機,消除脹滿感。 方中以大蒜搗膏,並加入橘紅末,更增強了其行氣止痛的作用。橘紅味辛、苦,性溫,能理氣健脾,燥濕化痰,與大蒜溫陽散寒、行氣止痛的功效相輔相成,共同緩解心腹痞脹。

巴豆性熱,味辛 acrid,為峻下之品,具有瀉下通便、消積導滯、破癥散結等功效。方中使用巴豆,但製法特殊:「每一瓣鑽一竅,入去殼巴豆一粒,用濕紙裹,煨熟,去巴豆不用」。此法意在利用巴豆的辛熱之性,溫經散寒,引藥入經,以促進大蒜藥效的發揮,而非直接利用其瀉下作用。煨熟後去巴豆,避免了巴豆峻下之性可能造成的腸胃損傷。 巴豆的辛熱之性,也與大蒜溫陽之性相合,共同溫通經絡,達到治療心腹痞脹的目的。

總而言之,橘蒜丸通過大蒜溫陽散寒、行氣止痛的功效,結合巴豆溫經散寒、引藥入經的作用,共同達到治療心腹痞脹的目的。其治療原理並非單純依靠某一藥物的單一功效,而是通過藥物之間的協同作用,綜合達到治療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方中巴豆的特殊處理,體現了古代醫家對藥物毒性的謹慎把握,以及對藥性配伍的精妙運用。

傳統服藥法


大蒜(去皮,每瓣攢一竅,入去殼巴豆1粒,用濕紙裹,煨熟,去巴豆不用)。
用蒜搗成膏,入橘紅末與蒜膏一味杵成劑,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30-50丸,米飲、薑湯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橘蒜丸, 出處:《朱氏集驗方》卷四。 組成:大蒜(去皮,每瓣攢一竅,入去殼巴豆1粒,用濕紙裹,煨熟,去巴豆不用)。 主治:心腹痞脹。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