蒜豆膏

蒜豆膏

SUAN DOU GAO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38

寒性指數

0

熱/寒比例

極熱 (38.00)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0%
脾經 20%
胃經 20%
大腸經 20%
肝經 10%
腎經 10%
肺經
脾經
胃經
大腸經
肝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蒜豆膏中加入大蒜,主要基於其辛溫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

大蒜性溫,味辛,入肺、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行氣止痛、解毒消腫等作用。在蒜豆膏中,大蒜可與其他藥材協同作用,溫和脾胃,促進消化,驅除寒濕,緩解腹痛、腹瀉等症狀,同時還能解毒消腫,抗菌消炎,對於一些由寒濕、瘀血、毒邪引起的疾病有較好的療效。

蒜豆膏中包含巴豆,乃因其具有峻下逐瘀之功效。巴豆性溫,味辛,入脾、胃、大腸經,有毒,主治癥瘕積聚、瘀血阻滯、腸胃積滯、便祕不通等。與其他藥材配合,可增強通便之力,驅除積滯,活血化瘀,對於頑固性便祕、腸胃積食、跌打損傷等症有良好療效。但巴豆毒性較強,需嚴格控制用量,且需在醫師指導下使用,切勿自行服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蒜豆膏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記載主治兩類問題:

  1. 竹木針刺入肉不出
    • 古代因工具簡陋,竹木刺傷後易殘留碎片於皮肉內,導致化膿或久不癒合。此方外敷可輔助異物排出,兼具抗菌消腫之效。
  2. 惡瘡
    • 泛指化膿性、潰爛難癒之瘡瘍,如癰疽、疔毒等。方中藥物具腐蝕拔毒作用,可促使瘡口排膿、去腐生新。

二、組成與治療原理

(一)藥物性味與特性

  1. 大蒜(辛溫)
    • 性烈而走竄,能「通五臟,達諸竅」。《本草綱目》載其「消癰腫,散癥結」,外用可抗菌、促血液循環,助消散局部瘀滯。現代研究亦證實其含硫化合物有抗感染作用。
  2. 巴豆(辛熱,大毒,去皮)
    • 為峻烈之品,外用能「破積排膿」(《神農本草經》)。其毒性成分巴豆油具強烈刺激性,可致皮膚發紅、起泡,此特性被用於「腐蝕拔毒」療法,促使異物或膿液排出。

(二)配伍邏輯

  • 協同作用
    大蒜辛散通竅,巴豆攻逐蝕瘡,二藥合研成膏,一則增強穿透力(助藥性深入組織),二則利用巴豆的腐蝕性「開門逐邪」,使刺入異物或瘡毒隨膿血外泄。
  • 劑量考量
    巴豆僅用7枚(去皮減毒),配單顆大蒜調和,避免過度刺激。古代外用常「日一易」,顯示其藥性峻猛,需控制接觸時間。

(三)治療機轉推論

  1. 對「竹木刺傷」
    • 巴豆的刺激性可能引發局部組織輕微炎症反應,增加滲出,軟化周圍組織並推動異物外排;大蒜抑菌防感染。
  2. 對「惡瘡」
    • 巴豆腐蝕瘡面壞死組織,大蒜抑制細菌,二者協同達到「祛腐生肌」效果,適用於瘡腫未潰或膿出不暢者。

三、潛在應用與限制

此方體現古代「以毒攻毒」思維,利用藥物毒性集中於患處,通過外治「拔毒」而非內服。然巴豆、大蒜皆具刺激性,適用於體表實證(如紅腫熱痛),若瘡口久潰虛弱或敏感膚質恐非所宜。其效雖顯,但應用須精準辨證。

傳統服藥法


大蒜1顆,巴豆7枚(去皮)。
上同研成膏。
敷之,日一易。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蒜豆膏,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四○。 組成:大蒜1顆,巴豆7枚(去皮)。 主治:竹木針刺,入肉不出;惡瘡。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