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和丸

XIANG HE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雞峰》卷十四

熱性指數

14

寒性指數

16

熱/寒比例

偏寒 (0.88)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0%
胃經 20%
脾經 10%
大腸經 10%
心經 10%
膀胱經 10%
小腸經 10%
三焦經 10%
肺經
胃經
脾經
大腸經
心經
膀胱經
小腸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香和丸方劑中包含淡豆豉,主要原因有二:

  1. 清熱解表,宣肺透邪: 淡豆豉性寒,味甘,入肺經,具有清熱解表、宣肺透邪的功效。香和丸方劑主治外感風寒,証見發熱惡寒、頭痛鼻塞、咳嗽痰白等症,而淡豆豉可清熱解表,宣散風寒,有助於解除表邪,緩解上述症狀。
  2. 利濕消腫,解毒止痛: 淡豆豉還具有利濕消腫、解毒止痛的功效。香和丸方劑除了治療風寒外,還可用於治療濕邪困脾、水腫脹滿等症,而淡豆豉的利濕消腫功效,有助於改善水濕停滯、腫脹疼痛等症狀。

「香和丸」方劑中加入大蒜,主要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解毒驅邪: 大蒜性溫,味辛,具有解毒殺菌之功效,可以抵禦外邪入侵,治療因外感風寒引起的咳嗽、感冒等症狀。香和丸多用於治療咳嗽、氣喘等呼吸道疾病,大蒜的解毒驅邪功效可以增強方劑的療效。
  2. 溫中散寒: 大蒜具有溫中散寒的功效,可以溫暖脾胃,促進消化,緩解寒邪入侵引起的脾胃不適,如脘腹冷痛、食慾不振等。香和丸中可能含有其他寒涼藥物,大蒜的溫中散寒作用可以平衡寒涼之性,避免藥物寒性過重,損傷脾胃。

主治功效


香和丸主治功效與治療原理分析

香和丸,古籍記載中其主要成分為淡豆豉與大蒜,並常搭配安息香或白膠香製成丸劑。從各醫家所述來看,此方劑用途廣泛,不單單僅限於《奇效良方》所載「瘧疾成積」。綜合各方文獻,可歸納出香和丸主要功效為:

1. 解表宣肺、發汗散邪

  • 淡豆豉:味苦,性寒,歸肺、胃經,具有解表、發汗、宣肺之功效。古籍中多見其應用於外感表證,透過發汗以驅除體內邪氣,而香和丸中取其辛散之性,輔助大蒜解表。

  • 大蒜:味辛,性溫,歸脾、胃、肺經,具有溫中散寒、解毒殺蟲、消腫止痛之效。現代研究表明其具備抗菌消炎作用。在此方中,其辛溫之性能夠發散表邪,與淡豆豉協同作用,助於驅散體表之風寒濕邪。

2. 溫通氣血、消積散結

  • 大蒜的溫辛之性,可溫通經脈,促進氣血運行,對於氣機不暢、積滯成結者有緩解之效。《雞峯普濟方》言其「治積無等」,表明本方能消散積滯。
  • 安息香/白膠香:兩者均具有開竅醒神、行氣活血之功,能加強藥效,使得藥性直達病所。此外,安息香亦有溫通之性,能助大蒜祛寒散結。

3. 消痔止癢、燥濕止痛

  • 《幼幼新書》、《太平聖惠方》中明確記載,香和丸可用於治療痔瘡、下部癢悶等症。其原理可能為:淡豆豉宣肺氣,使氣機暢達,有助於疏通肛周氣血;大蒜溫陽散寒,可祛濕止癢,並具有一定的消炎作用,對於痔瘡腫痛有緩解效果;安息香/白膠香則能活血化瘀,消除局部瘀血。燻蒸法能使藥性直達病所,效果更佳。

4. 開竅醒神、闢穢止驚

  • 雖然香和丸主要成分僅為淡豆豉與大蒜,但後世常將其與其他開竅醒神藥物,如硃砂、雄黃、麝香、玳瑁等,一同研末,加入安息香熔化製成丸劑,用於治療昏厥、屍厥等急症。此時,香和丸起到的是一個載藥的作用,而方中安息香的開竅醒神功效也得到了充分的發揮。
  • 對於小兒驚風啼哭,《推求師意》認為其病機複雜,或由風邪、或由臟冷、或由觸犯禁忌等引起。雖然並未直接指出香和丸可治此症,但其方中大蒜的溫散作用,對於因寒邪引起的驚啼或許有效。

治療原理綜合分析

香和丸的治療原理,主要體現在其辛散溫通的藥性。淡豆豉與大蒜配伍,既能解表發汗,又能溫通氣血、消積散結。配伍安息香/白膠香,則能增強藥力,並兼有開竅醒神、活血止痛之功。針對不同病證,香和丸可採用內服、燻蒸、外敷等不同給藥方式,以達其效。

綜上所述,香和丸並非單一治療瘧疾之方,而是具有多重功效的複方製劑。其主要作用體現在解表散邪、溫通氣血、消積散結、消痔止癢、開竅醒神等多個方面。然需注意的是,本方辛溫,陰虛火旺者不宜使用。

傳統服藥法


豆豉(搗為末)、大蒜(去皮,研如泥)。
上合和成劑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20-30丸,溫熱水送下。先進至聖纏金丹,次服此丸子。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瘧疾

相同名稱方劑


香和丸, 出處:《雞峰》卷十四。 組成:豆豉(搗爲末)、大蒜(去皮,研如泥)。 主治:瘧疾成積。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