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蒜湯
DA SUAN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聖濟總錄》卷一六二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25
寒性指數
0
熱/寒比例
極熱 (25.00)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5%
脾經 25%
胃經 25%
大腸經 25%
肺經
脾經
胃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大蒜湯以大蒜為主要成分,乃因其藥性辛溫,具有以下功效:
1. 解毒殺菌: 大蒜富含大蒜素,具有抗菌消炎作用,可有效抵抗細菌感染,預防疾病。
2. 溫中散寒: 大蒜性溫,能溫暖脾胃,散寒止痛,適用於寒邪入侵所致的腹痛、嘔吐等症狀。
因此,大蒜湯以大蒜為主要成分,充分利用其藥性,可發揮解毒殺菌、溫中散寒的功效,對多種病症具有治療或輔助治療的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大蒜湯]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主證:産後中風,角弓反張,口不能言。
- 産後中風:指婦女分娩後氣血驟虛,外感風邪入侵經絡或臟腑,導致肢體拘急、惡寒發熱等症狀。
- 角弓反張:背部肌肉強直,頭頸後仰如弓狀,屬「痙證」範疇,古代認為與風邪內擾、筋脈失養有關。
- 口不能言:風邪閉阻心竅或痰濁壅滯,導致言語謇澀或失語。
此方主治以「風邪閉絡」為核心,推測病機為產後正虛,風邪乘虛內襲,引動肝風或阻滞經脈,導致筋脈拘急、氣機閉塞。
方劑組成與治療原理分析
單味組成:大蒜(獨頭蒜為佳)。
炮製法:拍碎後水煎,取汁灌服。
1. 大蒜的藥性與傳統作用
- 性味:辛,溫,有毒(本草綱目列其「有小毒」)。
- 歸經:入脾、胃、肺經,兼具通竅、走竄之性。
- 古代文獻記載:
- 《名醫別錄》:「散癰腫魘瘡,除風邪,殺毒氣。」
- 《本草拾遺》:「去水惡瘴氣,除瘟疫,消腫滿。」
- 外用治中風口噤(如《千金方》以大蒜搗泥貼足心)。
2. 治療邏輯推論
- 辛溫開鬱,祛風通絡:大蒜辛烈走竄,能宣通閉滯之氣,驅散風邪。產後中風若屬寒邪或痰濕閉阻,其辛溫之性可助氣血流通,緩解筋脈攣急。
- 解毒避穢:古代認為「中風」與穢濁邪氣相關,大蒜有殺毒氣之功,可除瘴疫之邪。
- 通竅醒神:大蒜氣味濃烈,內服或灌鼻可刺激竅道,對於口噤不語可能具開竅之效(類似「搐鼻法」原理)。
3. 現代科學角度佐證
- 抗菌抗炎:大蒜含硫化合物(如大蒜素),能抑制病原微生物,減少感染引起的炎症反應。
- 改善循環:其揮發性成分可擴張血管,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或間接緩解肌肉痙攣。
- 神經刺激:辛辣成分可能通過刺激黏膜反射性興奮中樞神經,對意識障礙或言語不利或有短暫激發作用。
4. 方劑簡潔性思考
古代產後急症資源有限,大蒜易得且效速,此方或為急救之便法,針對「閉證」以單味峻藥力專效宏。然其性烈,應中病即止,避免耗傷陰血。
綜論
大蒜湯以單味辛溫之藥,契合「產後中風」屬寒閉或痰濕的病理特點,通過祛風、通竅、解毒三途,緩解筋急神昏之症。其設計反映古代「簡便驗廉」的急救思維,現代應用需辨證屬實寒或閉證為宜。
傳統服藥法
大蒜。
上1味,每取2瓣拍碎,水1盞半,煎至7分,去滓灌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動脈粥樣硬化四肢麻痺癱瘓腦內出血腦動脈阻塞腦血栓塞腰背反折,身體後仰如弓狀半身或下肢麻木言語障礙
相同名稱方劑
大蒜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六二。 組成:大蒜。 主治:産後中風,角弓反張,口不能言。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