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二勝丸中加入淡豆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淡豆豉性寒,味甘,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二勝丸爲治療熱毒壅盛、癰腫疔瘡、口舌生瘡的方劑,淡豆豉可清熱解毒,消散熱毒,緩解疼痛,促進瘡瘍的消退。
- 利溼解表:淡豆豉還具有利溼解表的作用,可輔助治療因溼熱內蘊導致的瘡瘍腫痛。二勝丸中加入淡豆豉,可以幫助利溼解表,使邪氣外泄,從而更好地治療瘡瘍。
綜上所述,二勝丸中加入淡豆豉,可起到清熱解毒、消腫止痛、利溼解表的作用,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藥材。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二勝丸傳統功效與組方邏輯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二勝丸主治「洩痢虛損,不問久新」,意指無論新發或久患的腹瀉痢疾,伴隨身體虛弱損耗者,皆可應用。此方尤針對「赤白痢腹脅痛」(痢疾夾雜紅白黏液、腹部及肋側疼痛)之證,顯示其兼具調氣、止痢、緩痛之效。若未愈,再配合杏仁丸加強療效,反映其對慢性或頑固性痢疾的階梯治療思維。
組成邏輯推理與治療原理
鹽豉(鹽漬豆豉):
- 性味鹹平,入胃、肺經,傳統用於「調中下氣」(《本草綱目》),能和中止嘔、化解濕濁。
- 鹽製後增強滲透利濕之性,可引導腸道水濕下行,緩解泄瀉;其發酵特性或有助於調節腸道腐穢積滯。
紫蒜(去皮大蒜):
- 性辛溫,入脾胃經,具「辟惡氣,殺蟲蠱」(《名醫別錄》)之效,為治痢要藥。
- 大蒜辛散溫通,能暖脾胃、散寒濕,抑制腸道致病蟲積(如古代的「蠱痢」概念);其抗菌作用(以現代觀點)可解釋對赤白痢的療效。
配伍邏輯:
- 辛溫與鹹平相配:大蒜辛溫散寒殺蟲,鹽豉鹹平滲濕和中,兩者協同祛除腸道濕濁邪氣,兼顧氣機流通與濕邪分化。
- 劑型設計:搗膏為丸,緩釋藥效,米飲送服(米湯健脾護胃),適合「虛損」體質,避免辛散傷正。
潛在治療原理
此方通過「祛濕殺蟲、調氣止痢」針對古代常見的飲食不潔或寒濕內生之痢疾。鹽豉滲利濕濁,大蒜抑制病原(如細菌、寄生蟲),兩者相輔,恢復腸道機能。對「虛損」患者,丸劑緩攻而不峻烈,體現「攻邪不傷正」之思路。
(注:分析基於古籍記載與中醫理論框架,未涉及現代藥理或臨床實證。)
傳統服藥法
鹽豉、紫蒜(去皮)各等分。上同杵為膏,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3丸至5丸,米飲湯送下。如未愈,赤白痢腹脅痛,更與杏仁丸。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二勝丸, 出處:《宣明論》卷十。 組成:鹽豉、紫蒜(去皮)各等分。 主治:泄痢虛損,不問久新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