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豉膏

豆豉膏

DOU CHI GAO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6

寒性指數

23

熱/寒比例

(0.26)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16%
肺經 16%
心經 16%
膀胱經 16%
小腸經 16%
三焦經 16%
胃經
肺經
心經
膀胱經
小腸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豆豉膏方劑中包含淡豆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增強解表功效: 淡豆豉性寒,味甘辛,具有解表散寒、宣肺止咳之效。與其他藥材配合,可加強方劑的解表功效,適用於外感風寒、頭身疼痛、發熱惡寒等症狀。
  2. 輔助化濕消滯: 淡豆豉亦具有化濕消滯的作用,可幫助脾胃運化,消解積滯。配合其他化濕藥物,可更有效地解決脾胃濕阻、食慾不振、腹脹腹痛等問題。

總之,淡豆豉在豆豉膏方劑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既能增強解表功效,又能輔助化濕消滯,使其成為治療外感風寒、脾胃濕阻等症狀的有效藥物。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豆豉膏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灸瘡、燒傷、臭氣所傷、腫痛」,皆屬外傷或熱毒鬱結肌膚之證。

  1. 灸瘡、燒傷:因火熱之邪外襲,導致局部氣血瘀滯,皮肉腐爛或紅腫熱痛。
  2. 臭氣所傷:古稱「瘴氣」「穢毒」,指腐敗穢濁之氣侵襲肌表,引發腫痛化膿,類似感染性傷口。
  3. 腫痛:熱毒壅塞、氣血不暢所致,提示方劑具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之效。

組成邏輯推理與治療原理

  1. 黑豆(黑大豆):

    • 《本草綱目》載黑豆能「活血、散風熱、消腫毒」,其性味甘平,富含油脂與蛋白質,可潤澤肌膚,緩解燒灸之傷;現代研究顯示其抗氧化、抗炎作用,或助修復受損組織。
  2. 田螺(十九個):

    • 《名醫別錄》謂田螺「汁能清熱解毒」,其性寒味甘鹹,外用可清熱涼血、消腫。黏滑液體可能形成保護層,減少外界刺激,兼緩解灼痛。
  3. (一大把):

    • 蔥白辛溫,《本草備要》稱其「散結通陽」,含揮發性硫化物(如大蒜素),具抗菌消炎之效。搗爛後外敷能促進局部氣血運行,助瘀散腫消。
  4. 芭蕉汁

    • 芭蕉性寒,汁液清涼黏滑,能加強清熱解毒、潤燥止痛效果,並作為賦形劑使藥膏貼敷穩固。

配伍邏輯與作用機制

  • 協同清熱:田螺、芭蕉汁寒涼清熱,黑豆解毒,三者合用以抑制熱毒。
  • 消腫止痛:蔥辛散通絡,黑豆活血,田螺潤燥,共奏散瘀消腫之效。
  • 外治特色:搗爛成膏貼臍下(近病位),通過皮膚吸收藥性,直接作用於患處,符合中醫「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原則。

此方體現古代簡便外治法,結合清熱、潤燥、散結之品,針對熱毒型外傷,推測其緩解紅腫、減輕疼痛及預防感染的效果可能來自成分的抗菌、抗炎與局部保護作用。

傳統服藥法


黑豆1杓,田螺19個,蔥1大把。搗爛,芭蕉汁調。
貼臍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多痰臍突

相同名稱方劑


豆豉膏, 出處:《雞峰》卷二十二。 組成:豆豉不以多少。 主治:灸瘡,燒傷,臭氣所傷,腫痛者。

豆豉膏, 出處:《幼幼新書》卷五引茅先生方。 組成:豆豉半兩,天南星半兩,白斂半兩,赤小豆半兩。 主治:小兒臍風。小兒臍突。

豆豉膏, 出處:《幼幼新書》卷五引《惠眼觀證》。 組成:黑豆1杓,田螺19個,蔥1大把。 主治:初生兒不小便,中臍風,撮口,肚膨脹,臍腎腫。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