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豉散

松豉散

SONG CHI S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6

寒性指數

23

熱/寒比例

(0.26)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16%
肺經 16%
心經 16%
膀胱經 16%
小腸經 16%
三焦經 16%
胃經
肺經
心經
膀胱經
小腸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松豉散方劑中包含淡豆豉,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疏散風熱: 淡豆豉性微寒,味甘,入肺經,具有疏散風熱、清熱解毒之效。松豉散主治風熱感冒,發熱頭痛,鼻塞流涕,咽喉腫痛等症,淡豆豉的疏散風熱作用,可與其他藥物協同作用,達到清熱解毒,宣肺止咳的效果。
  2. 解表透邪: 淡豆豉能促進汗液分泌,幫助機體排泄體內毒素,具有解表透邪的作用。松豉散中加入淡豆豉,可以促進機體抵抗力,加速病邪的排出,達到解表散寒,清熱解毒的功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松豉散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小兒胎風,頭瘡爛」,屬中醫兒科外治方劑。「胎風」一詞在古籍中多指嬰兒先天風熱或濕毒蘊結,發於肌表之證,常見頭面生瘡、糜爛滲液。松皮與豆豉炒製後外用,旨在燥濕、解毒、斂瘡,配合輕粉增強殺蟲止癢之效,針對風濕熱毒浸淫所致的頭部瘡瘍。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探討

  1. 松皮

    • 傳統取「古老松樹自脫薄皮」,此類松皮經自然風化,質地輕薄,性味苦澀而燥。
    • 苦能清熱燥濕,澀可收斂瘡口,且松皮含揮發油及樹脂成分,古代認為能祛風毒,現代理解或具抑菌作用。
  2. 豆豉(炒存性)

    • 豆豉經炒製後,由辛涼轉為苦平,減其發散之力,增其解毒功效。
    • 「存性」製法保留部分藥性,既能緩解濕毒,又可避免過於溫燥傷及小兒嬌嫩肌膚。
  3. 輕粉(油調塗)

    • 輕粉(氯化亞汞)為古代常用外治殺蟲藥,針對瘡瘍糜爛之濕癢有速效,但毒性較強,需嚴格控制劑量。
    • 以油調塗可緩解輕粉刺激性,同時形成保護層,促進瘡面修復。

方劑配伍思路
此方以「風濕毒並治」為核心:

  • 松皮祛風燥濕為君,豆豉解毒為臣,二者炒製後協同增強收斂之性;
  • 輕粉為佐使,直接針對瘡瘍蟲毒。整體通過外敷直達病所,體現中醫「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的原則,尤其適用於小兒難以內服藥物的情形。

現代可能機轉推測
松皮中的酚類物質與豆豉發酵產物或能協同抑制皮膚病原微生物,輕粉則提供局部抗菌效果。然其具體機轉需進一步科學驗證。

傳統服藥法


松皮(古老松樹上自脫薄皮)、豆豉少許(瓦器中同炒存性)。
上為末。
入輕粉,油調塗。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松豉散, 出處:《普濟方》卷三六一引《經驗良方》。 組成:松皮(古老松樹上自脫薄皮)、豆豉少許(瓦器中同炒存性)。 主治:小兒胎風,頭瘡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