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豉散

DOU CHI S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6

寒性指數

23

熱/寒比例

(0.26)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16%
肺經 16%
心經 16%
膀胱經 16%
小腸經 16%
三焦經 16%
胃經
肺經
心經
膀胱經
小腸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豆豉散中包含淡豆豉,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解表透邪: 淡豆豉性微寒,具有解表散寒、宣通肺氣的功效。對於外感風寒、表邪鬱滯所致的發熱、頭痛、鼻塞、咳嗽等症,淡豆豉能疏風散寒,使邪氣外解,達到解表透邪的效果。
  2. 利濕解毒: 淡豆豉亦能利濕解毒,對於濕熱內蘊、痰濕阻肺所致的咳嗽、痰多、胸悶等症,淡豆豉能利濕化痰,清熱解毒,使痰液易於排出,達到利濕解毒的效果。

因此,豆豉散中以淡豆豉作為主要藥材,以其解表透邪、利濕解毒的功效,治療外感風寒、濕熱內蘊等症,達致療效。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豆豉散」主治功效分析

概述

中藥方劑「豆豉散」,其組成核心為單味藥材「淡豆豉」。根據古籍記載,淡豆豉具有解表宣肺、清熱解毒、發汗利尿、調和胃氣等多重功效。然而,在不同醫家著作中,豆豉散的應用並非單一,其主治病症亦有所差異。透過分析相關古籍文獻,可深入理解豆豉散的治療原理及其臨牀應用。

主治病症分析

  1. 口瘡: 《聖濟總錄》中明確記載「治口瘡,豆豉散方:豆豉(四兩炒),上一味,搗羅為散,每用綿裹一錢匕含之,日五七次。」此處將豆豉散直接用於治療口瘡,表明其具有針對口瘡的治療效果。淡豆豉的清熱解毒功效,可能在此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2. 瘡疹不出: 《奇效良方》中提到「瘟毒既發,痘瘡不出者,地黃豆豉散」。《痘治理辨》亦有類似記載:「有瘟毒既發,痘疹不出者,地黃豆豉散」。此處,豆豉散並非單獨使用,而是與地黃等藥物合用,針對瘟毒引發的痘疹不出症狀。這提示我們,豆豉散可能具有促進發散、透邪外出的作用。另外《奇效良方》也有記載:「瘡疹不出,傷寒不語,幹野人糞散。」,在此比較之下可以知道,豆豉散在於瘟毒既發,痘瘡不出的情況,而幹人糞散是用在瘡疹不出且傷寒不語的情況。

  3. 小兒頭面生瘡: 《幼幼新書》載:「《吉氏家傳》,豆豉散,治小兒頭面生瘡,肥黃不幹,瘡膿及別肉赤,成瘡者方。」這裡則將豆豉散用於治療小兒頭面部的瘡瘍,且這些瘡瘍有肥厚、膿液不乾燥,以及周圍肌肉紅腫等特點。此處提示我們,豆豉散的應用不僅限於口瘡,亦可用於其他部位的瘡瘍,並可能具有促進瘡瘍癒合的作用。

治療原理分析

綜合以上文獻記載,豆豉散的治療原理可歸納如下:

  1. 清熱解毒: 淡豆豉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可用於治療口瘡及其他因熱毒引起的瘡瘍。口瘡往往與熱毒上攻有關,豆豉散的清熱解毒作用可有效緩解口瘡的炎症反應。
  2. 解表透邪: 針對痘疹不出之症,《奇效良方》與《痘治理辨》均提到地黃豆豉散。淡豆豉的解表宣肺、發汗利尿功能,可協助機體驅散體內邪氣,促進痘疹順利發出。
  3. 調和氣機: 淡豆豉的調和胃氣功效,可能在治療瘡瘍時,通過調整脾胃功能,促進氣血運行,加速瘡瘍的癒合。

總結而言,豆豉散並非單純的清熱解毒藥,其作用機制具有多重性。它通過清熱解毒、解表透邪、調和氣機等多方面作用,達到治療瘡瘍及促使痘疹發出的目的。古籍中的記載,揭示了豆豉散在不同病症中的應用價值,體現了中醫藥辨證論治的精髓。

請注意,本分析僅為學術探討,不構成任何醫療建議。具體用藥請遵醫囑。

傳統服藥法


豆豉4兩(炒)。
上為散。
每用綿裹1錢匕含之,每日5-7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口腔炎及相關病灶口瘡嘴破口角炎

相同名稱方劑


豆豉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一七。 組成:豆豉4兩(炒)。 主治:口瘡。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