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摩丸

手摩丸

SHOU MO W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6

寒性指數

23

熱/寒比例

(0.26)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16%
肺經 16%
心經 16%
膀胱經 16%
小腸經 16%
三焦經 16%
胃經
肺經
心經
膀胱經
小腸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手摩丸中加入淡豆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表,疏散風寒: 淡豆豉性寒,味甘,入肺經,具有清熱解表、疏散風寒的功效。手摩丸主要用於治療風寒感冒引起的頭痛、鼻塞、流涕等症,淡豆豉可以幫助清除風寒邪氣,緩解感冒症狀。

2. 促進血液循環,消腫止痛: 淡豆豉還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手摩丸中加入淡豆豉,可以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減輕腫脹疼痛,加速病症的恢復。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手摩丸」的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小兒「客忤」,即小兒受驚嚇或外邪侵襲所致的病症。具體症狀包括:

  1. 消化系統異常:吐或泄下青黃赤白等雜色液體,腹中疼痛,反映脾胃氣機紊亂,可能夾雜寒熱或食積。
  2. 肢體動作異常:反倒(仰躺掙扎)、偃側(俯臥蜷曲),類似癲癇但「目不上插」(無明顯眼球上翻),顯示風動或氣逆,但較真癇症輕微。
  3. 神志與睡眠障礙:少睡易驚,屬心神受擾,與小兒稚陰稚陽、神氣未充的體質相關。
  4. 寒邪內侵:中寒腹中痛,提示陽氣鬱遏或寒凝氣滯的病機。

組成與治療原理推論:

  1. 單藥豉(淡豆豉)的應用

    • 性味功能:豉性平微苦辛,傳統用於解表(透邪)、宣鬱(調暢氣機)、和胃(降逆止嘔)。
    • 外治邏輯:
      • 開竅透邪:摩囟門(百會附近)可刺激督脈,醒神開竅;摩手足心(勞宮、湧泉)能引火下行,鎮驚安神。
      • 溫通散寒:搗熟後丸藥的溫熱性質,配合按摩動作,能行氣活血、散寒止痛,尤其適用於腹冷痛。
      • 氣機調節:摩擦心窩(膻中)與臍(神闕),可疏通中焦,降逆止嘔,改善「客忤」氣亂。
  2. 外治法的中醫理論基礎

    • 經絡傳導:通過體表刺激,調節相應臟腑(如囟門通腦,手心通心包,足通腎)。
    • 物理效應:摩擦生熱助藥力滲透,溫散寒凝,鬆弛肌肉緊張(緩解「偃側」抽搐狀)。

總結:「手摩丸」以簡馭繁,透過豉的藥性結合按摩手法,達到透邪外出、調暢氣機、溫裡安神之效,契合小兒「臟氣清靈,隨撥隨應」的治療特點。

傳統服藥法


豉數合。
水拌令濕,搗熟,丸如雞子大。以摩兒囟上、手足心各5-6遍畢;再以丸摩兒心及臍,上下行轉摩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氣喘癲癇睡眠障礙突然暈倒不省人事

相同名稱方劑


手摩丸, 出處:《千金》卷五。 組成:豉數合。 主治:小兒客忤,吐下青黃赤白汁,腹中痛,及反倒偃側,喘似癇狀,但目不上插、少睡耳,中寒腹中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