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大蒜平胃散」方劑中加入大蒜,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解毒消積: 大蒜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解毒消積、殺蟲止癢的功效。可有效治療由濕熱、食積引起的胃脘脹痛、食慾不振、嘔吐腹瀉等症狀。
- 溫胃散寒: 大蒜性溫,能溫中散寒,對於寒邪引起的胃痛、胃寒、腹痛、腹瀉等症狀也有很好的療效。
因此,大蒜在「大蒜平胃散」方劑中,扮演著解毒消積、溫胃散寒的重要角色,有助於緩解胃腸不適,增進食慾。
大蒜平胃散中加入甘草,主要原因有二:
- 緩和藥性: 大蒜性辛溫,味辛辣,易於刺激胃腸道,而甘草性甘平,味甘甜,可以緩解大蒜的刺激性,使藥性更加平和,避免對胃腸造成過度刺激。
-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具有調和諸藥的功效,可以與其他藥材相互配合,使其藥性更協調,發揮更好的治療作用。同時,甘草還能增強其他藥材的功效,起到協同作用。
大蒜平胃散中加入蒼朮,主要是因為蒼朮具有燥濕健脾、祛風止痛的功效,可以有效地治療脾胃濕困、脘腹脹滿、食慾不振等症狀。
蒼朮的燥濕作用可以幫助脾胃排除濕氣,健脾作用則能增強脾胃消化吸收功能,從而改善食慾不振、腹脹等症狀。此外,蒼朮還具有祛風止痛的作用,能緩解因濕邪阻滯經絡引起的疼痛。因此,蒼朮在治療脾胃濕困症狀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大蒜平胃散中加入陳皮,主要是因為陳皮具有以下兩個作用:
- 理氣健脾: 陳皮味辛、性溫,入脾、肺經,具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的功效。與大蒜配伍,可增強其降逆止嘔的效果,並有助於緩解胃氣不暢、食慾不振等症狀。
- 調和藥性: 大蒜性溫燥,容易傷胃,而陳皮性溫和,可緩解大蒜的燥熱之性,使藥性更加平和,避免對胃部造成刺激。
大蒜平胃散中加入厚朴,主要是利用其行氣化濕、燥濕消痰的功效。
厚朴味辛、苦,性溫,入脾、胃、肺經。其行氣化濕能疏解脾胃氣滯,化解濕濁,有助於改善脾胃運化功能,促進食物消化吸收。同時,其燥濕消痰可有效去除脾胃濕氣,緩解胸悶、脘腹脹滿等症狀。
大蒜平胃散中加入厚朴,可加強全方行氣化濕、燥濕消痰的功效,更有效地改善脾胃功能,治療濕阻脾胃引起的各種症狀。
大蒜平胃散中加入生薑,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中散寒,助消化: 生薑性溫,具有溫中散寒、助脾胃消化的功效。大蒜性溫,善於消食化積,但對於脾胃虛寒者,單用大蒜可能寒涼過甚。生薑的加入,可溫和脾胃,使大蒜的功效更易發揮。
2. 調和氣味,減少刺激: 大蒜辛辣濃烈,生薑則辛溫芳香,二者搭配可互相調和氣味,減輕大蒜的刺激性,使藥物更易於服用,也更利於藥效的發揮。
大蒜平胃散中加入大棗,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緩和辛辣,調和脾胃: 大蒜性溫,味辛,具有較強的燥性,容易損傷脾胃。而大棗性溫,味甘,能補脾胃之氣,緩解大蒜的燥烈,使藥性平和,不傷脾胃。
- 益氣健脾,增強療效: 大棗具有益氣健脾、養血安神的功效,與大蒜等藥材配伍,可增強其消積止瀉、解毒殺蟲的療效。大棗能補脾胃之氣,有助於藥物的吸收和利用,使療效更顯著。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大蒜平胃散」主治「一切瘧」,即適用於各類瘧疾(瘴瘧、寒瘧、溫瘧等)。古代醫家認為瘧疾多因外感瘴癘邪氣,或內傷飲食、痰濕鬱結,導致營衛失調、寒熱交爭。此方結合「平胃散」燥濕健脾之功,搭配大蒜辛溫透邪之性,共奏發汗解表、辟穢化濁、調和營衛之效,尤其針對瘧疾初起或夾濕濁者。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一)方劑組成與性味歸經
平胃散(基礎方):
- 蒼朮:苦溫燥濕,健脾辟穢,化濁開郁。
- 厚朴:苦辛溫,行氣化濕,消脹除滿。
- 陳皮:理氣化痰,助脾胃運化。
- 甘草:和中調藥,緩和峻烈之性。
- 生薑、大棗(原方或加):調和營衛,助發汗。
大蒜(關鍵佐藥):
- 性味辛溫,歸脾胃肺經,具強烈辟穢解毒、發汗透邪之功。《本草綱目》載其能「除風邪,殺毒氣」,尤擅解山嵐瘴氣。
(二)配伍邏輯與機理推導
祛濕辟穢:
- 平胃散以蒼朮、厚朴為核心,燥濕運脾,化解內濕停滯;大蒜辛烈之氣可驅散外感瘴癘濁邪。兩者內外合治,切中瘧疾「濕濁鬱遏」之病機。
發汗透邪:
- 大蒜「擂爛調井水」取其生鮮辛散之力,井水性寒反佐其溫,避免過熱傷津。分次服用並「厚被蓋臥」,助藥力由衛表發散,使邪隨汗解,符合《內經》「其在皮者,汗而發之」之則。
調和脾胃:
- 瘧疾易見嘔逆、腹脹(瘧邪犯胃),平胃散理氣和胃,大蒜和中止嘔(《別錄》言其「散癰腫魘瘡,除風邪,殺毒氣」),共調中焦氣機,斷痰濕滋生之源。
(三)治療原理總結
此方以「發汗祛邪」為主、「健脾化濕」為輔,針對瘧疾初起或濕濁偏盛者。透過大蒜外透表邪,平胃散內消濕滯,使營衛調和、寒熱自平。井水調服既制大蒜燥性,又取其清涼生津之意,防辛溫太過。
三、潜在應用與辨證要點(推論)
- 適證特徵:瘧疾伴胸悶脘痞、舌苔白厚膩、惡寒無汗者。
- 禁忌推導:若瘧疾已化熱(高熱煩渴、舌紅苔黃)或陰虛盜汗者,恐大蒜辛溫助火,不適此方。
(註:此分析基於古籍記載與中醫理論演繹,未涉及現代醫學機轉。)
傳統服藥法
平胃散1帖,大蒜1個(擂爛)。
用1大碗井水調蒜,澄清,以一半調平胃散,飲盡;又以余蒜水再飲。用厚被蓋臥,汗出即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辛溫燥烈,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大蒜平胃散, 出處:《朱氏集驗方》卷二。 組成:平胃散1帖,大蒜1個(擂爛)。 主治:一切瘧。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