蒜豉丸

蒜豉丸

SUAN CHI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4

寒性指數

16

熱/寒比例

偏寒 (0.88)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0%
胃經 20%
脾經 10%
大腸經 10%
心經 10%
膀胱經 10%
小腸經 10%
三焦經 10%
肺經
胃經
脾經
大腸經
心經
膀胱經
小腸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蒜豉丸方劑中加入淡豆豉,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解毒消腫:淡豆豉性寒,味甘,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與蒜頭、辣椒等辛辣藥材搭配,可加強解毒消腫之效,有助於治療風寒濕邪所致的各種病症,例如感冒、發熱、咳嗽、咽喉腫痛等。
  2. 理氣和胃:淡豆豉還具有理氣和胃的作用,可促進消化、緩解胃脹、消化不良等症狀。與其他藥材共同作用,可增強藥效,提高治療效果。

蒜豉丸中加入大蒜,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解毒驅邪: 大蒜性溫,味辛,具有解毒、殺蟲、抗菌的功效。在方劑中,大蒜能與其他藥材協同作用,抵禦外邪入侵,並治療因濕熱、寒邪等引起的疾病。
  2. 通陽化氣: 大蒜性溫,能通陽化氣,散寒解表。對於因陽氣不足、氣血運行不暢引起的疾病,如感冒、腹痛等,大蒜可以促進陽氣升發,改善氣血循環,達到治療目的。

因此,在蒜豉丸中加入大蒜,不僅能增強其解毒驅邪的作用,還能起到通陽化氣的效果,使方劑療效更顯著。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蒜豉丸的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蒜豉丸首載於古代醫方,主治「陰汗濕癢」,即下體濕疹、瘙癢及陰囊潮濕等症。此類症狀多因濕熱下注或風濕鬱表所致,古代醫家認為濕熱蘊結於下焦,或因體虛衛表不固,濕邪乘虛侵襲肌膚而發。蒜豉丸以溫通、散濕、解毒為核心,針對局部濕癢提供解表化濕之效。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分析

1. 主藥配伍關係

  • 大蒜(煨)
    性溫味辛,具宣通散結、解毒殺蟲之效。《本草綱目》載其能「祛寒濕,辟邪氣」。煨製後辛烈之性稍緩,更偏溫中化濕,適合用於皮膚濕癢。現代研究亦佐證其含硫化合物(如大蒜素),可抑制真菌與細菌,符合「濕癢」可能合併感染的病機。
  • 淡豆豉(為末)
    性涼味苦辛,能解表透邪、宣鬱除煩。《別錄》言其「主傷寒頭痛寒熱,瘴氣惡毒」。此處與大蒜配伍,一溫一涼,既散表鬱又化裡濕,調和寒熱而共奏祛濕止癢之功。

2. 輔助配伍與製法

  • 朱砂為衣
    朱砂性微寒,可鎮心安神、清熱解毒,外用傳統上用於瘡瘍腫毒。作為丸衣,可能取其微量清熱之效,同時古代認為能「引藥入經」,助藥力達於病所。
  • 紅棗、燈心湯送服
    紅棗甘溫補脾,燈心草淡滲利濕,二者煎湯送藥,既可調和蒜豉的辛散之性,又能健脾助運,從內強化水濕代謝,間接輔助改善濕癢問題。

3. 方劑整體邏輯

此方以「表裡雙解」為思路:

  • 大蒜從內溫化寒濕,兼解毒殺蟲,直擊局部濕癢病灶。
  • 淡豆豉開宣肌表鬱熱,透發濕邪外散。
  • 朱砂衣與送服湯藥,分別加強清熱安神、健脾滲濕之效。全方構成「溫散+透表+健脾」的立體框架,符合古代對濕癢「內外兼治」的辨證邏輯。

總結

蒜豉丸的設計體現了「辛溫散濕、透表解毒」的治法,尤其適用於濕熱鬱表或寒濕夾雜所致的陰部瘙癢。其組方簡練,然藥性配伍層次分明,既有大蒜之局部抗菌、淡豆豉之調暢氣機,又結合內服湯藥的整體調理,展示了古代外症內治的靈活思維。

傳統服藥法


淡豆豉(為末)、大蒜(煨)。
上搗和為丸,如梧桐子大,朱砂為衣。
每服30丸,空心用紅棗、燈心湯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蒜豉丸, 出處:《外科大成》卷二。 組成:淡豆豉(爲末)、大蒜(煨)。 主治:陰汗濕癢。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