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蒜糊劑
DA SUAN HU JI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中醫皮膚病學簡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6
寒性指數
23
熱/寒比例
寒 (0.26)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16%
肺經 16%
心經 16%
膀胱經 16%
小腸經 16%
三焦經 16%
胃經
肺經
心經
膀胱經
小腸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大蒜糊劑」中加入「淡豆豉」的用意,主要體現以下兩點:
一、 疏散風熱、解表透疹: 淡豆豉性寒,味甘,入肺經,具有疏散風熱、解表透疹的功效。大蒜糊劑通常用於風熱感冒、麻疹初起等症,淡豆豉的加入可助其疏風散熱,促進疹出,加速病程的轉歸。
二、 清熱解毒、化瘀消腫: 淡豆豉亦具有清熱解毒、化瘀消腫的功效。大蒜性溫,具有殺菌消炎的作用,但同時也容易造成燥熱。淡豆豉的加入則可中和其燥熱,並有助於清熱解毒,緩解炎症反應。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大蒜糊劑】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劑古籍記載主治「神經性皮炎」,中醫辨證多屬風濕熱邪蘊結肌膚,或血虛風燥所致。其臨床特徵為皮膚增厚、粗糙脫屑伴頑固瘙癢,病位多在頸項、肘膝等易摩擦處。中醫理論中,此類皮膚病機常涉及「瘀毒」「風癬」,故以外治法直達病所,以熱性藥物開泄腠理、透毒殺蟲。
組成邏輯推理與治療原理
獨頭蒜(君藥)
- 性味辛溫烈,具強效殺蟲消腫、散結通絡之功。《本草綱目》載其「搗膏敷臁瘡、惡瘡」。現代研究證實,大蒜素(allicin)可抑制金黃色葡萄球菌等病原微生物,並刺激局部微循環,促進炎症消散。
- 針對神經性皮炎之「瘀毒」,其辛散之力可破結透邪,溫熱之性助化濕止癢。
豆豉(臣藥)
- 由黑豆發酵而成,性味苦寒,能解表除煩、宣散鬱熱。《名醫別錄》言其「主瘴毒」。此處與大蒜配伍,一溫一寒形成「去性存用」之效:既制大蒜過熱之性,又借其發酵特性增強滲透,引藥入裏。
- 現代研究表明,豆豉含蛋白酶可軟化角質層,協助蒜素穿透增厚皮損。
精食鹽(佐藥)
- 鹹寒軟堅,具消炎殺菌之效。《本草備要》稱其「解毒涼血」。局部使用可滲透保濕,改變皮損處滲透壓,加速壞死組織脫落;其微細顆粒狀態亦能輔助研磨,促進藥泥附著。
5%醋酸(使藥)
- 酸收斂瘡,能抑制表皮增生。醋在古代療法中常作為溶媒,增強藥物溶解度,如《肘後方》以醋調藥治癬。低濃度醋酸可調節皮膚pH值,破壞真菌生存環境,協同大蒜增強抗菌效力。
配伍特點與作用機理
全方以「辛溫透發」為主線,結合「酸收軟堅」:
- 透發鬱毒:大蒜辛溫開泄,配伍豆豉宣散,形成「發越皮腠」之力,促進局部氣血流通,化解皮膚濕熱膠結。
- 酸斂生新:醋酸與食鹽形成微酸環境,抑制角質過度增生,配合蒜的刺激性使增厚皮損逐步脫落。
- 協同殺菌:大蒜素與醋酸對常見致癬微生物(如表皮癬菌)具協同抑制效果,從病原層面阻斷皮炎惡化。
此方體現中醫「以毒攻毒」「外治內效」思路,通過局部刺激調節免疫反應,改善神經性皮炎之「癢—抓—厚」惡性循環。
傳統服藥法
獨頭蒜10克,豆豉2克,精食鹽0.5克,5%醋酸(食用醋)2毫升。
上藥混合,搗爛如泥。
外敷,每次敷20~30分鐘,隔3日1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大蒜糊劑, 出處:《中醫皮膚病學簡編》。 組成:獨頭蒜10g,豆豉2g,精食鹽0.5g,5%醋酸(食用醋)2ml。 主治:神經性皮炎。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