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蒜豉湯
SUAN CHI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方出《千金》卷九,名見《外台》卷四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6
寒性指數
23
熱/寒比例
寒 (0.26)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16%
肺經 16%
心經 16%
膀胱經 16%
小腸經 16%
三焦經 16%
胃經
肺經
心經
膀胱經
小腸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蒜豉湯中加入淡豆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解毒去穢:淡豆豉性寒,味甘,具解毒消腫、行氣除濕的功效。蒜豉湯多用於治療風寒感冒、食積腹脹、濕熱瀉痢等症狀。淡豆豉能有效清除體內毒素,緩解腸胃不適,配合蒜頭、生薑等食材,增強解毒功效。
2. 提升風味:淡豆豉獨特的香味,能有效提升湯品的鮮香風味,掩蓋蒜頭的辛辣刺激,使其更加易於入口。此外,淡豆豉與蒜頭、生薑等食材相互搭配,能產生更豐富的層次感,提高湯品的整體口感。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蒜豉湯之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本方載於《外台秘要》,主治「瘴氣、溫氣」。
- 瘴氣:古代認為瘴氣為南方濕熱之地特有的穢濁邪氣,多導致寒熱往來、頭痛嘔吐、甚則神昏等症,類似現代熱帶傳染病或寄生蟲病(如瘧疾、傷寒類疾病)。
- 溫氣:泛指外感溫熱邪氣,或內生濕熱壅滯之證,表現為發熱、煩渴、胸悶等。
蒜豉湯以蒜、豉為核心,結合童便,旨在「辟穢化濁、透表解鬱」,針對瘴氣穢毒或溫熱鬱結之病機。
組成與治療原理剖析
1. 大蒜(蒜)
- 性味:辛溫,有毒(生用烈性較強)。
- 傳統功效:
- 《名醫別錄》載其能「散癰腫蠿瘡,除風邪,殺毒氣」,具強力辟穢解毒作用。
- 外用內服均用於癰疽、瘴瘧、蠱毒,古人認為其辛烈之氣可穿透穢濁邪氣。
- 推測作用:
- 抗菌殺蟲(現代研究含大蒜素,對多種病原微生物有抑制作用)。
- 辛溫走竄,開壅散結,助陽氣驅逐濕濁。
2. 豉心(淡豆豉)
- 性味:苦辛涼(發酵後偏宣透)。
- 傳統功效:
- 《傷寒論》用於「解表發汗」(如梔子豉湯清宣鬱熱)。
- 本質為大豆發酵製品,能升散鬱熱,化中焦濕濁。
- 推測作用:
- 與蒜配伍,一辛溫一辛涼,調和寒熱,開鬱透邪。
- 豆豉發酵後含酶類助消化,或可緩解濕滯氣機。
3. 童便(三歲男兒尿)
- 性味:鹹寒。
- 傳統功效:
- 《本草綱目》稱其「降火滋陰,解毒袪瘀」,古方多用於熱病傷陰、瘀血發狂等。
- 瘴氣、溫病易耗傷津血,童便取其「濁陰引熱下行」之效。
- 推測作用:
- 尿液中含尿素、電解質,或可調節體液代謝(類似現代輸液部分概念)。
- 寒性制約蒜、豉之溫,防止辛散過度傷陰。
配伍邏輯
- 蒜+豉:
- 蒜悍烈解毒,豉輕宣透散,形成「穢毒從表裡分消」之勢。
- 辛味配伍強化行氣開鬱,破除濕熱膠結。
- 童便反佐:
- 瘴溫之邪多夾熱,童便寒潤可防蒜豉助火,兼護陰液。
- 古人視童便為「人體自生之藥」,能引藥入陰分,清熱而不留邪。
綜論治療原理
此方反映古代「以穢治穢」思維,針對穢濁瘴氣或濕熱鬱滯之證:
- 解毒辟穢:大蒜殺蟲辟毒,直接對抗病原。
- 透邪外達:豆豉輕揚,使邪從肌表疏散。
- 調和陰陽:童便制約溫燥,維持津液平衡。
全方簡峻,適用於急症邪實(如瘴瘧初起),但需體質壯實者,否則恐傷正氣。
傳統服藥法
蒜5子(並皮研之),豉心1升。
上以三歲男兒尿2升,煮五六沸,去滓服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蒜豉湯, 出處:《千金》卷九。 組成:蒜5子(并皮研之),豉心1升。 主治:瘴氣,溫氣。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