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毒錠

解毒錠

JIE DU DING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20

寒性指數

5

熱/寒比例

(4.00)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28%
肺經 14%
脾經 14%
大腸經 14%
心經 14%
肝經 14%
胃經
肺經
脾經
大腸經
心經
肝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解毒錠的組成中包含雄黃,主要是因為雄黃具有解毒、消腫、抗菌和抗病毒的作用。雄黃學名為「硫砷礦」,屬於一種天然礦石,其成分中含有砷和硫,能夠有效對抗某些病菌及病毒,為中醫中常見的解毒藥材。此外,雄黃對於某些毒素尤其是蟲毒和食物中毒,具有解毒的功效,能促進毒素的排出,減輕人體的中毒症狀。在中醫理論中,雄黃的性味偏寒,可對抗內熱,進一步達到清熱解毒的效果。因此,在解毒方劑中加入雄黃,可以強化其解毒功效,幫助患者恢復健康。然而,由於雄黃中含有砷,使用時需謹慎,以免產生毒副作用,應依醫師指示合理使用。

解毒錠中加入大蒜,主要基於其解毒及抗菌的功效。

解毒: 大蒜中含有大蒜素,具備抗氧化及清除自由基作用,能有效抑制體內毒素的生成,並促進其排出。

抗菌: 大蒜素同時也具有抗菌消炎的作用,可抑制多種病原菌的生長,進而減輕感染引起的毒素反應。

因此,將大蒜納入解毒錠配方,可起到解毒抗菌的雙重功效,有助於提升整體的解毒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解毒錠」的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解毒錠」為古代解毒辟邪之方劑,主要用於外避邪氣、內解諸毒,其傳統功效主治分述如下:

  1. 辟邪氣妖氛:古時認為端午日陽氣至盛,此時製作的藥錠具有強效辟穢之力,佩帶於身可防範瘴癘、疫氣等不正之氣,尤其適用於行旅、征戰或出入穢惡之地。
  2. 解蛇蠍蜈蚣等蟲毒:外敷可緩解毒蟲咬傷之腫痛,傳統認為此方能中和蟲毒之性。
  3. 內服解各種毒症:針對飲食不潔、瘴毒或不明病因之毒症,以酒或開水調服,取其行散解毒之效。

組成藥物與治療原理的邏輯推理

  1. 明雄黃(主藥)

    • 性辛溫,有毒,歸肝、胃經,具殺蟲、解毒、辟穢之效。
    • 雄黃含砷化合物(如二硫化二砷),傳統認為其能「以毒攻毒」,對蛇蟲毒素有抑制作用,外敷可抑菌消腫,內服微量可活化血行、驅除穢濁之氣。
    • 古人亦視雄黃為「陽剛之品」,配合端午陽氣製錠,強化辟邪象徵。
  2. 大蒜(輔藥)

    • 性辛溫,歸脾胃肺經,有解毒消腫、殺蟲辟疫之功。
    • 含大蒜素(Allicin)等硫化物,能抗菌、抗蟲毒,外敷可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減輕蟲咬之腫痛;內服則助雄黃通滞散結,增強解毒效力。
  3. 糯米粽(賦形劑)

    • 糯米甘平,可健脾益氣,在方中主要作為黏合成錠的基質。
    • 端午時節用糯米粽,取其「時令應天」之意,結合民俗文化強化藥效心理暗示。

配伍與作用機制的推論

  • 外用機制:雄黃與大蒜均具刺激性,外敷可造成局部輕微充血,加速毒素代謝;其揮發成分(如大蒜素、雄黃揮發油)可能驅避毒蟲。
  • 內服機制:少量雄黃通過微量砷劑促進代謝(類似近代砒霜的藥理),大蒜輔助解毒,酒或熱水送服以行藥勢,助藥力散發全身。
  • 時辰與文化效應:端午午時製作,符合「陽極之時克陰毒」的傳統思維,強化心理療效與儀式感。

總結

「解毒錠」的設計融合藥性與民俗,以雄黃為主攻毒,大蒜為輔協同,糯米為載體,透過內外並治的思路,應對古人認知的「毒邪」。其作用兼含物質層面(殺蟲抗菌)與象徵層面(陽氣辟穢),體現中醫「毒藥攻邪」與「天人相應」的結合。

傳統服藥法


明雄黃、大蒜、糯米粽。
辟一切邪氣妖氛。
端午日午時合成錠。佩之於身,如行水陸之路,能辟一切邪氣妖氛。外敷諸蛇蠍蜈蚣等傷,內服解各種毒症,俱用燒酒或開水調治。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解毒錠, 出處:《衛生鴻寶》卷六引《驗方摘要》。 組成:明雄黃、大蒜、糯米粽。 主治:闢一切邪氣妖氛。主治:諸蛇蠍蜈蚣等傷及各種毒症。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