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照月飲是一種傳統的中藥方劑,其中包含雄黃,這主要是因為雄黃具有獨特的藥理特性。雄黃的主要成分是硫化亞鉛,傳統中醫認為其性溫,味辛,有毒,但能有效解毒、驅邪。它的主要功效包括祛風散寒、清熱解毒,經常用於治療某些皮膚疾病和燒傷等情況。
在照月飲中加入雄黃,可以增強方劑的解毒效果,特別是在一些內外邪毒交侵的情況下。此外,雄黃的抗菌和抗炎作用使其能夠更好地協同其他藥材發揮效用,提升整體療效。不過,由於雄黃具有毒性,其使用需謹慎,通常建議在醫師的指導下方能安全使用。因此,照月飲的組成不僅體現了中醫治療的復雜性,也展示了藥材搭配的智慧,旨在達到最佳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照月飲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雀目」(又稱夜盲症),古代認為此症與肝血不足或肝腎陰虛相關,患者於黃昏後視物模糊如雀鳥入夜難視。《本草綱目》提及雄黃可「殺百毒,辟百邪」,而雞肝在傳統醫學中屬「以形補形」之物,具補肝明目之效。兩者結合,推測其機理為:
- 雄黃:性溫有毒,古代用微量以「通陽開竅」,可能借其辛溫之性刺激氣血上行至目。
- 雞肝:生用取其「血肉有情之質」,直接補益肝血,符合「肝開竅於目」理論。
- 溫酒送服:助藥力上行,加快血行,增強藥效。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熱肝」與「鮮用」的意義:
生雞肝擂爛取鮮汁,保留其活性成分(如維生素A,古人未明但經驗上有效),符合現代所知夜盲症與維生素A缺乏的關聯性。雄黃微量可能僅作「藥引」,刺激吸收。雄黃的角色:
雖有毒,但5釐(約0.15克)極少量,且經水飛炮製減毒。古方中雄黃多用於「辟穢通竅」,此處可能取其「透達」之功,助肝血上承於目。協同效應:
- 補瀉並行:雞肝補肝血之虛,雄黃通陽之滯,暗合「補虛宜佐通絡」的思路。
- 酒引藥力:溫酒行氣血,引藥入肝經,強化局部作用。
隱含的治療邏輯
此方反映「急則治標」思維:雀目為夜間急性視障,生雞肝速補肝血(維生素A),雄黃輔助「開竅」以緩解症狀。符合中醫「肝受血而能視」理論,且從現代科學看,維生素A是視紫質合成關鍵,與傳統認知互為印證。
傳統服藥法
真雄黃(為末,水飛候乾)5釐。
用生雞剖取熱肝,擂極爛,和雄黃,溫酒調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夜盲
相同名稱方劑
照月飲, 出處:《一草亭》卷三。 組成:真雄黃(爲末,水飛候乾)5厘。 主治:雀目。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