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草亭目科全書

《一草亭目科全書》,作為明代鄧苑所撰的一部眼科專書,堪稱中國古代醫學遺產中關於眼科學的重要篇章。這部書雖然篇幅僅一卷,內容卻涵蓋了當時對眼疾認識的核心體系與治療方法,並承載了後世醫者對其價值的高度肯定與傳承的努力。從康熙年間的年希堯,到光緒年間的胡崧芝樵與曹晉墀、張等人的序文,共同勾勒出這部書的流傳歷程及其在醫學史上的意義。

自古以來,眼目便被視為人身最重要的感官之一。如曹晉墀序中所言,人有目猶天有日月,判別萬物色彩、感知世界全賴於此。中醫理論更是將眼與五臟六腑緊密聯繫,認為「五臟之精液,皆上注於目」,因此,眼疾的發生不僅與外邪侵襲有關,更常常是臟腑功能失調、精血虧耗的表現。正因其重要性,歷代醫家無不重視眼科研究,《一草亭目科全書》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應運而生。

作者鄧苑,號博望,清江人。據年希堯序所述,鄧苑的從醫之路,深受宋儒「為人子者不可不知醫」的孝道觀念以及范仲淹「不為良相即為良醫」的仁愛精神影響,可謂是一位仁孝之士。正是憑藉這份心志,他「殫精醫學」,最終在眼科領域達到了「神明之域」,能夠「撥雲霧而睹青天」。序文作者對其醫術推崇備至,稱讚其「立論列方,內損外因,分剖詳悉,奇偶制度,精專明備」,所用方藥「輒試輒驗」。這表明鄧苑的學術思想清晰、辨證施治精準,且治療效果顯著,其著作《一草亭目科全書》凝聚了他深厚的理論功底與豐富的臨床經驗。

從結構上看,《一草亭目科全書》將眼病總歸為「目瘴」,並劃分為「內障」與「外障」兩大類。這種分類體現了中醫對疾病病因和病機的認識角度:內障多指眼球內部結構或功能障礙所致的疾病,如晶體、視網膜等病變;外障則側重於眼球外部結構的病變,如眼瞼、結膜、角膜等的炎症或損傷。這種簡明的分類框架,便於醫者系統地理解和診治眼疾。書中先設「目瘴總論」,闡述眼病的總體認識、生理病理基礎。繼而分述「內障」與「外障」的具體病證,並特別附有「小兒眼病」一章,顯示出作者對兒童眼疾的關注,考慮到了不同年齡段患者的特殊性。最為實用的部分,在於其「治法,備載眼病方藥」,這提供了具體的臨床操作指南和藥物處方,且如基本介紹所言,方劑「切於實用」,易於推廣應用。

然而,一部優秀的醫書要發揮其價值,還需賴於良好的傳承。鄧苑的《一草亭目科全書》曾一度面臨失傳的危機。年希堯序中提到「棗梨殘缺,其書不傳」,可見原刻本或抄本已損毀嚴重或散佚。值得慶幸的是,在康熙年間,廣寧的年希堯將其「重付剞傖」(重新雕版印刷),使得這部珍貴的著作得以延續。年希堯不僅致力於《一草亭目科全書》的再版,還「創刻之」另一部眼科秘本《異授眼科》,顯示出他對眼科文獻整理和傳播的貢獻。

到了光緒年間,這兩部書的刻本似乎再度難覓。胡崧芝樵(芝樵氏,媯川人)在尋找眼科良方醫治其子眼疾的過程中,偶然得到了一份將《一草亭目科全書》和《異授眼科》「二冊合抄」的抄本。他依據此抄本用方,不僅治癒了兒子的眼疾,後來在行醫時也屢獲奇效。然而,這份抄本「傳寫脫誤,亥豕殊多」,且年希堯的康熙刻本已「遍求之不能得其本」。胡崧芝樵深感醫學珍籍「久而失傳」的可慮,擔憂天下盲者因無方可依而痛苦。因此,他對合抄本進行了校訂,將兩書合併,並命名為《啟蒙真諦》,其意在於此書能啟發、引導醫者和患者,使他們能明辨病機、獲得光明。他不僅「略點竄而正之」,還將自己多年積累的「經驗奇方」增附其後,然後「付諸手民,刊而廣布之」,期望能讓「天下盲者不盲」。曹晉墀和張的序文也印證了胡崧芝樵的這一義舉,讚揚他不僅自身學問淵博,更懷有濟世之心,將秘本公諸於世,其功德無量。

從《一草亭目科全書》的流傳史中,我們可以看到中國古代醫學文獻傳承的艱辛與醫者無私的奉獻精神。一部書稿,歷經明、清兩代,屢經損毀、散佚,又屢次被後世有心人發掘、整理、校訂、重梓,最終以《啟蒙真諦》之名合璧傳播,這背後是無數醫者和藏書家對知識的尊重與對蒼生疾苦的關懷。特別是胡崧芝樵的努力,不僅保存了兩部重要的眼科著作,還通過命名《啟蒙真諦》點明了這些著作的核心價值——開啟蒙昧,指引方向,重獲光明。他增附自己的驗方,更是古代醫家學術開放、經驗交流的體現。

總而言之,《一草亭目科全書》本身是明代眼科醫學成就的結晶,鄧苑的系統論述與實用方藥,為當時乃至後世的眼疾診療提供了重要依據。而圍繞這部書的傳承故事,尤其是與《異授眼科》的合璧以及胡崧芝樵的校訂與刊布,更賦予了它額外的歷史與文化意義。它不僅是一部醫學專著,更是醫學知識歷經滄桑、賴於有心人守護與傳播的生動見證。這部書以及後來合刊的《啟蒙真諦》,在今天看來,依然是研究中國古代眼科學發展、了解傳統眼疾診療思想和方法的珍貴文獻。正如張序所言,醫學的傳承需要「抱殘守缺之君子」的「繼續」,才能不使前人苦心積慮之所得「殄滅澌盡」,而使後世得以承前啟後,共同開拓醫學的道路。胡崧芝樵等人的努力,正是對這種精神的完美詮釋,讓《一草亭目科全書》及其合刊本得以跨越數百年,至今仍被後人所研習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