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蒜雞子方

大蒜雞子方

DA SUAN JI ZI F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3

寒性指數

0

熱/寒比例

極熱 (23.00)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8%
肺經 28%
胃經 28%
大腸經 14%
脾經
肺經
胃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大蒜雞子方中包含大蒜,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溫中散寒,行氣止痛: 大蒜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行氣止痛的功效。對於因寒邪侵襲所致的脘腹冷痛、消化不良等症狀,大蒜能起到溫中散寒、促進消化、緩解疼痛的作用。
  2. 殺菌消炎,抗病毒: 大蒜具有較強的殺菌消炎作用,可抑制多種細菌、真菌和病毒的生長,有助於預防和治療感染。雞子性平,味甘,入脾、腎經,具有補益氣血、滋陰潤燥等功效。二者合用,可增強整體的治療效果。

「大蒜雞子方」中加入雞蛋,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補益氣血: 雞蛋富含蛋白質、維生素和礦物質,能滋陰補血,尤其適合脾胃虛弱、氣血不足者。

2. 和解藥性: 大蒜性溫,味辛,具有解毒殺菌、通陽散寒之效,但亦有燥熱之弊。雞蛋性平,味甘,能緩和蒜的燥性,避免其傷陰,使藥性更平和,更易被人體吸收。

因此,加入雞蛋既能補充營養,又能調和藥性,使藥效更佳。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大蒜雞子方] 主治「休息痢」,此病名出自中醫古籍,指痢疾時發時止、纏綿難癒之證。其特點為:

  1. 發作期:下痢膿血、裡急後重,類似急性痢疾。
  2. 緩解期:症狀減輕但未根治,易因飲食不節或外感復發。
    古代醫家認為,此病多因「正虛邪戀」,即脾胃虛弱兼餘毒未清,需「攻補兼施」以祛邪扶正。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一)藥物特性與配伍思路

  1. 大蒜(剝去皮)

    • 性味:辛溫,歸脾、胃、肺經。
    • 傳統功效
      • 解毒殺蟲:治痢疾、泄瀉,尤擅殺「蟲積」與「濕毒」。
      • 溫中行滯:暖脾胃,通陽氣,化解腸道寒濕鬱滯。
    • 本草考據
      《本草綱目》載大蒜「關格風熱,下痢……散癰腫魘瘡,除風邪,殺毒氣」,適用於濕熱或寒濕痢。
  2. 雞子(雞蛋)

    • 性味:甘平,歸脾、胃經。
    • 傳統功效
      • 滋陰潤燥:養血補虛,緩和大蒜辛烈之性。
      • 固護胃氣:防大蒜溫燥傷陰,兼顧久痢耗傷之氣血。
    • 本草考據
      《傷寒論》用雞子黃育陰潤燥,此方取全蛋,兼具蛋白(清熱)、蛋黃(補虛)之效。

(二)配伍原理推論

  1. 祛邪為先

    • 大蒜辛溫走竄,直入腸道殺蟲解毒,針對「毒邪留滯」之病機,尤其適合痢疾夾雜濕、蟲者。
    • 以鐺(鍋具)加熱,增強溫通之力,助蒜性滲透,化解腸道腐穢。
  2. 扶正為輔

    • 雞蛋甘潤補中,既防大蒜傷正,又滋養久痢虧虛之脾胃。
    • 「空腹食之」使藥力直達腸道,兼顧局部(殺毒)與整體(補虛)。
  3. 「下過再服」之意

    • 暗示本方藥性偏攻,需觀察排便反應:若初服後腹瀉(「下過」),為排毒之象,可再服以逐盡餘邪。

(三)現代科學視角佐證

  1. 大蒜含大蒜素(Allicin),具抗菌、抗寄生蟲作用,對痢疾桿菌、阿米巴原蟲有抑制效果。
  2. 雞蛋提供優質蛋白質與卵磷脂,可修復腸黏膜,符合「久痢傷陰」的營養支持邏輯。

三、適用證型推測

此方可能對以下病機較效:

  • 寒濕型休息痢:下痢白多紅少、脘腹冷痛,舌苔白膩。
  • 蟲積夾雜型:痢下黏液、時輕時重,或有肛癢(如阿米巴痢疾)。

若屬「純熱毒痢」(暴痢鮮膿血、口渴喜冷飲),單用此方恐力有不逮,需合黃連、白頭翁等清熱藥。


四、總結

[大蒜雞子方] 以大蒜攻邪、雞子扶正,體現「通補兼施」之巧,符合休息痢「虛中夾實」的病機。其組方簡約而邏輯清晰,結合古代經驗與現代藥理,仍具臨床參考價值。

傳統服藥法


大蒜(剝去皮)2顆,雞子2枚。
上先將蒜放鐺中,取雞子打破沃蒜上,以盞子蓋,候蒜熟,空腹食之。下過再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大蒜雞子方, 出處:《普濟方》卷二五九。 組成:大蒜(剝去皮)2顆,雞子2枚。 主治:休息痢。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