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梅實膏
MEI SHI GAO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聖濟總錄》卷一三七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極熱 (18.00)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梅實膏中加入烏梅,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 收斂止瀉: 烏梅味酸澀,性平,入肝、脾、肺經,具有收斂止瀉、生津止渴的功效。對於脾胃虛寒、久瀉不止、腸滑泄瀉等症,烏梅能起到收斂腸胃、固澀止瀉的作用。
二、 潤肺止咳: 烏梅同時兼具潤肺止咳之效。其酸性物質可促進唾液分泌,有助於潤肺止咳,對於燥咳、咳嗽痰少等症,烏梅能起到潤肺化痰、止咳平喘的功效。
因此,烏梅在梅實膏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與其他藥材協同作用,發揮收斂止瀉、潤肺止咳的功效。
梅實膏中加入大蒜,主要是利用其辛溫的特性,來協調方劑的功效。
大蒜味辛性溫,具有解毒、殺菌、止痛的功效。梅實膏本身偏寒,加入大蒜可以溫中散寒,緩解寒性藥物可能帶來的副作用,同時也能增強藥效。此外,大蒜還能助消化,促進藥物吸收,進一步提升治療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梅實膏主要用於治療「乾濕癬」,即皮膚癬症,無論病灶屬乾性(脫屑、皸裂)或濕性(滲液、糜爛)皆可應用。古代醫家認為癬多由風、濕、熱邪侵襲肌表,或蟲毒蘊結所致,此方外塗能殺蟲止癢、去腐生新。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烏梅(梅實):
- 《神農本草經》載其能「去死肌,蝕惡肉」,具收斂、殺蟲之效,其酸性可抑制皮膚真菌,緩解癬症瘙癢。
- 現代研究顯示,烏梅含檸檬酸、蘋果酸等有機酸,具抗菌作用,對表皮癬菌可能有抑制效果。
大蒜:
- 《名醫別錄》謂其「散癰腫蠿瘡,除風邪,殺毒氣」,大蒜素(Allicin)具強烈殺菌、抗寄生蟲特性,能直接破壞病原微生物。
- 現代藥理證實,大蒜對多種皮膚真菌(如毛癬菌)有明顯抑制作用,且能促進局部血液循環。
屋塵:
- 古代取陳年屋樑上沉積之塵土(需「細篩」),可能含微量礦物成分或長期接觸煙燻後的焦油類物質,具吸附滲液、乾燥瘡面的作用,輔助緩解濕癬。
- 此成分反映古代「以穢治穢」的經驗思維,現代臨床已罕用,或可以爐甘石替代。
鹽:
- 《本草綱目》指出鹽能「解毒涼血,殺蟲定痛」,高滲透壓可促使病灶組織脫水,抑制微生物繁殖,並緩解局部炎症。
配伍邏輯:
- 協同殺蟲:烏梅酸斂與大蒜辛烈結合,一收一散,共奏殺蟲(真菌、寄生蟲)之效。
- 調節濕度:鹽與屋塵吸附滲液(治濕癬),烏梅醋調助收斂(治乾癬),適應不同證型。
- 載藥透皮:以醋調膏,醋性酸收並能軟化角質,促進藥物滲透。
治療原理總結:
此方通過抗菌(烏梅、大蒜)、調節局部滲透壓(鹽)、物理吸附(屋塵)及促進藥物吸收(醋),形成對皮膚癬症的綜合治療,體現古代「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的用藥思路。
傳統服藥法
烏梅14枚(取肉),大蒜14頭(去皮,切),屋塵(細篩)3合,鹽3合。
上先研烏梅,次下大蒜、屋塵、鹽等,和研令細。
以醋調成膏,取塗癬上,1日3-5次,即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梅實膏,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三七。 組成:烏梅14枚(取肉),大蒜14頭(去皮,切),屋塵(細篩)3合,鹽3合。 主治:乾濕癬。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