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獨梅湯中加入烏梅,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斂肺止咳:烏梅性酸斂,入肺經,具有收斂肺氣、止咳化痰之功效。對於肺氣不固、咳嗽痰多者,能起到收斂肺氣、止咳平喘的作用。
- 生津止渴:烏梅味酸甘,入脾經,能生津止渴、解暑降溫。對於口渴咽燥、津液不足者,能起到滋陰生津、緩解口渴的作用。
烏梅在獨梅湯中與其他藥材配伍,發揮協同作用,以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獨梅湯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所治「噤口痢」,乃痢疾重症,患者嘔逆不食,蓋因「陰虧血少,肝燥克脾」所致。痢疾本多濕熱滯腸,然若久病或體虛,則陰血耗傷,肝失濡養而氣燥橫逆,乘犯脾胃,致胃氣上逆而嘔、脾弱不運而食不下。此際苦寒清熱易傷陰,溫燥健脾更助肝火,故獨梅湯以酸甘化陰、柔肝安胃為法,避開峻補或攻伐,專調臟氣之偏。
組成與治療原理
大烏梅(去骨):
- 酸收柔肝:《本草綱目》言烏梅「斂肺澀腸,治久嗽瀉痢」,其味極酸,善入肝經,能斂肝氣之橫逆,緩解肝燥克脾之勢。
- 生津養陰:痢久傷津,烏梅酸甘化陰,滋潤臟腑,尤其針對陰血不足之體。
- 和胃止嘔:酸味能刺激津液分泌,緩解胃氣上逆,助脾運化,符合「治痢先治嘔」之則。
白糖沖服:
- 甘緩補中:白糖性平味甘,補益脾胃而緩急,既能佐制烏梅之酸澀過甚,又能滋養中焦,助胃氣下降。
- 酸甘化陰:烏梅與白糖相配,正合「酸甘化陰」之妙,柔肝養血、滋脾生津,使陰血得充,肝脾調和。
邏輯推演與配伍特點
此方僅兩味,卻直扣病機:
- 標本兼顧:烏梅既治痢(澀腸止瀉),又針對肝燥之本(斂肝陰);白糖補中,扶助正氣。
- 五行相制:肝木克脾土,以酸瀉肝、以甘緩脾,順應「木鬱達之」之理,非直接止痢,而是調和臟腑功能以自癒。
- 簡而不峻:避用苦寒傷胃、溫燥助火之藥,以柔潤平和取效,契合「噤口痢」虛中夾實之複雜病性。
此方體現中醫「以和為貴」之理,特別適用於陰虛體質或久痢傷陰者,透過調節內在失衡,改善消化機能,間接化解痢疾危候。
傳統服藥法
大烏梅5個(去骨)。
煎湯,白糖5錢,沖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嘔吐牙齒緊閉口張不開
相同名稱方劑
獨梅湯, 出處:《醫門八法》卷二。 組成:大烏梅5個(去骨)。 主治:噤口痢。痢而兼嘔,飲食不能入腹,由陰虧血少,肝燥克脾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