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槿皮錠

川槿皮錠

CHUAN JIN PI DI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4

寒性指數

1

熱/寒比例

(4.00)

複方歸經比例

腎經 23%
肝經 23%
大腸經 13%
脾經 13%
肺經 13%
胃經 13%
腎經
肝經
大腸經
脾經
肺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川槿皮錠方劑中加入烏梅,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斂肺止咳: 烏梅味酸性收斂,能斂肺止咳,對於川槿皮錠所治療的咳嗽、氣喘等症狀,具有緩解作用。
  2. 生津止渴: 烏梅性寒,能生津止渴,有助於緩解燥熱引起的口乾舌燥、咽喉腫痛等症狀,並輔助川槿皮錠清熱解毒之功效。

總而言之,烏梅在川槿皮錠方劑中發揮著斂肺止咳、生津止渴的作用,協同其他藥物共同達到治療目的。

川槿皮錠中加入海螵蛸,主要基於其收斂止血、固澀止瀉的藥性。

海螵蛸為烏賊的內殼,性寒、味鹹,入肝、腎經。其收斂止血作用,能有效控制川槿皮的瀉下作用,避免過度瀉下而導致腸胃不適。同時,海螵蛸的固澀止瀉功效,能緩解川槿皮可能引起的腹瀉症狀,使藥效更加溫和,減少副作用。因此,海螵蛸的加入,有助於平衡藥性,提高藥效,使川槿皮錠更安全有效地發揮藥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川槿皮錠之傳統功效與主治

此方劑主治**「一切癬」**,即泛指各類皮膚癬症,如風癬、濕癬、乾癬、牛皮癬等。古籍中強調其外用「搓之」,透過局部塗抹以殺蟲止癢、祛腐生新,針對癬症常見的皮損、脫屑、劇癢等症狀。

組成分析與治療原理

  1. 烏梅肉(炮製後為君藥)
    羊蹄根汁浸、蒸製後,烏梅酸性增強,具收斂殺蟲之效。其酸澀之性可固表止癢,並能軟化角質,助藥物滲透;羊蹄根本身亦有清熱解毒、療癬之效,二者協同增強。

  2. 番打麻(番木鱉,即馬錢子)
    苦寒有毒,擅通絡散結、麻痹止癢。其生物鹼成分能抑制皮膚神經末梢,緩解癬症劇癢,並透過毒性殺滅表層寄生蟲菌。

  3. 海螵蛸
    鹹澀微溫,主收濕斂瘡、磨蝕腐肉。其碳酸鈣結構可吸附滲液,促進燥濕;研磨後細粉亦能物理性清除癬痂,助藥深入。

  4. 白降丹 & 白砒
    為傳統強效腐蝕殺蟲藥,直接破壞癬菌寄生環境。白降丹(氯化汞)祛腐生新,白砒(砷劑)殺蟲止癢,二者毒性峻烈,但用量極低(共占錠劑<2%),外用可控。

  5. 白及
    黏膩收斂,在此方中為黏合劑兼護膜。其黏液質能延緩腐蝕藥釋放,避免過激刺激,並在患處形成保護層,延長藥效。

配伍邏輯
全方以**「腐蝕—收斂」並行為核心:烏梅、海螵蛸先軟化角質,降丹、白砒繼而殺蟲祛腐,白及調和藥性。另借羊蹄根醋磨增透皮之力**,醋酸亦協同殺菌。此方反映古人「以毒攻毒」思維,針對癬症「蟲毒濕瘀」之病機,透過局部腐蝕與收斂,重建皮膚健康。

傳統服藥法


烏梅肉半斤(用羊蹄根汁浸1夜,次日重湯燉1炷香,又放飯鍋上蒸軟透,取出,搗如泥),番打麻(研細)1兩,海螵蛸(研細)5錢。
上藥搗勻,稱過,每1兩加白降丹8分,白砒7分,再搗勻;入白及細末1錢,又搗勻,做成2-3錢重的錠子,陰乾收貯。
凡用,以羊蹄根同醋磨濃,搓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皮膚癬菌病(鼠蹊肛門周圍)

相同名稱方劑


川槿皮錠, 出處:《瘍醫大全》卷二十九引劉長随方。 組成:烏梅肉半斤(用羊蹄根汁浸1夜,次日重湯炖1炷香,又放飯鍋上蒸軟透,取出,搗如泥),番打麻(研細)1兩,海螵蛸(研細)5錢。 主治:一切癬。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