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桃符丸方劑中包含銀朱,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驅邪辟疫: 銀朱性寒,味甘,具有解毒、殺蟲、辟邪之功效。古人認為,銀朱能驅散疫氣,防止疾病傳播,因此將其加入方劑中以增強其驅邪辟疫的功效。
- 止血生肌: 銀朱亦具止血生肌之效,可用於治療外傷出血、潰瘍等症。桃符丸可能兼具外用功效,以其止血生肌之效,促進傷口癒合。
綜上所述,銀朱在桃符丸中扮演着驅邪辟疫、止血生肌的雙重角色,體現了中醫藥材的多功能性。
桃符丸中加入乳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乳香性溫,味辛,入心、肝經,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其揮發油成分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血液供應,並能有效緩解疼痛。
- 疏通經絡,改善氣血運行:桃符丸多用於治療氣血運行不暢所致的疾病,而乳香具有疏通經絡、活血化瘀的作用,有助於改善氣血運行,促進藥物有效成分的吸收和利用。
因此,乳香在桃符丸中起到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並促進藥物吸收的作用,使其成為方劑中不可或缺的藥材。
桃符丸中加入大蒜,主要基於其辛溫解毒的特性。
大蒜性溫,味辛,入脾、肺經,具有解毒殺菌、行氣活血、溫中散寒等功效。在方劑中,大蒜可與其他藥材協同作用,增強殺菌消炎效果,並可溫脾胃、助消化,起到輔助治療的作用。
此外,大蒜氣味辛烈,能驅除寒邪、散瘀止痛,對於一些寒邪入侵、氣血瘀滯的病症也有一定的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桃符丸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主治症候:
「小兒盤腸內吊,痛不可忍。」此指小兒因腸道痙攣或氣機阻滯,突發腹部絞痛、蜷曲哭鬧,甚則面青唇白,屬中醫「盤腸氣痛」範疇。古代認為與寒邪侵襲、氣血不和或驚風內動有關,導致腸道拘急不通而劇痛。
組成藥物分析與治療原理
銀朱(研):
- 性味辛溫有毒,傳統用於辟穢開竅、破積滯。
- 本方取其辛散溫通之性,能行氣活血、破滯止痛,針對腸道氣血凝滯之痛。
乳香(煅):
- 性味辛苦溫,傳統以活血行氣、消腫止痛為長。
- 煅製後減其峻烈之性,更適小兒稚嫩之體,可緩解腸道痙攣,疏通氣血。
大蒜(煨熟,研爛為膏):
- 性味辛熱,能溫中散寒、辟穢解毒。
- 煨後緩和刺激性,增強溫通作用,助銀朱、乳香行氣散結,兼醒脾開胃。
組方邏輯與治療機理
- 配伍核心:以「辛溫通散」為主軸。銀朱破滯、乳香活血、大蒜溫中,三者協同,共奏行氣活血、溫通散寒之效,解除腸道筋脈拘急。
- 劑型設計:
- 蒜膏為丸,取其黏合與藥引作用,兼緩和銀朱毒性。
- 綠豆大小便於小兒服用,薄荷湯送服增強疏泄氣機、解鬱透邪之力。
- 劑量區分:按年齡增減丸數,體現中醫「小兒臟腑嬌嫩,用量宜輕」之原則。
潛在作用推論
此方可能通過以下途徑緩解疼痛:
- 溫通散寒:大蒜、煅乳香溫散中焦寒凝,改善腸道蠕動異常。
- 行氣活血:銀朱與乳香搭配,化解局部氣血瘀阻,減輕平滑肌痙攣。
- 辟穢醒脾:大蒜辟濁氣,輔以薄荷湯升發清陽,調節腸道功能紊亂。
總結
桃符丸針對小兒急性腸絞痛,以辛溫通散為法,側重「通則不痛」。其組方簡練,強調藥物協同與劑型適宜性,反映古代中醫對小兒急症「藥專力宏」的治療思維。然其含銀朱(硃砂類),現代應用需謹慎評估安全性。
傳統服藥法
銀朱1錢(研),乳香1錢(煅),大蒜1瓣(煨熟,研爛為膏)。
上前二味和勻,蒜膏為丸,如綠豆大。
每嬰孩3丸,半歲5丸,1歲7丸,二3歲九丸,薄荷湯送下,不拘時候。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桃符丸性味辛溫,有活血化瘀、通經止痛的功效,孕婦及月經期間不宜服用。
相同名稱方劑
桃符丸, 出處:《衛生總微》卷十四。 組成:銀朱1錢(研),乳香1錢(煅),大蒜1瓣(煨熟,研爛爲膏)。 主治:小兒盤腸內弔,痛不可忍。
桃符丸, 出處:《宣明論》卷十四。 組成:大黃1分,鬱李仁1分,黃柏1分,宣連1分,鬱金1分,巴豆2-7個(去皮,出油爲霜),輕粉2錢。 主治:小兒風熱。
桃符丸, 出處:《幼幼新書》卷二十二引《吉氏家傳》。 組成:朱砂半錢,天麻(末)半錢,鉛白霜半錢,輕粉2錢,水銀皂子大,巴豆3粒(去皮膜)。 主治:驚積,壯熱,或吐或瀉,脈沉緩,眼色睏。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