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獨蒜塗臍方
DU SUAN TU QI F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聖濟總錄》卷九十五
熱性指數
12
寒性指數
23
熱/寒比例
偏寒 (0.52)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2%
胃經 22%
脾經 11%
大腸經 11%
三焦經 11%
心經 11%
肝經 11%
肺經
胃經
脾經
大腸經
三焦經
心經
肝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獨蒜塗臍方以大蒜為唯一藥材,其原因主要為:
- 溫陽散寒: 大蒜性溫,辛散走竄,能溫經散寒,驅除體內寒邪,尤其適合治療因寒邪入侵引起的腹部疼痛、腹瀉等症狀。
- 殺菌消炎: 大蒜含有多種抗菌物質,具有殺菌消炎作用,可有效抑制細菌繁殖,有助於治療感染性疾病,尤其適合治療腸胃炎、腹痛等症狀。
因此,獨蒜塗臍方以大蒜為單味藥,充分發揮其溫陽散寒、殺菌消炎的功效,針對寒邪入侵、感染引起的腹部疾病,具有較好的療效。
獨蒜塗臍方中加入梔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涼血止痛:梔子性寒,味苦,入心、肺、肝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痛的功效。對於因熱毒、血瘀引起的腹痛、腹脹、發熱等症狀,梔子能起到清熱解毒、涼血止痛的作用,配合獨蒜等藥物,加強其清熱解毒的效果。
- 引藥入臍,直達病竈:獨蒜塗臍方以臍為藥物導入的部位,而梔子具有疏通經絡、引藥入臍的作用。通過梔子的疏通作用,可以將其他藥物的藥力引導至臍部,更有效地治療腹痛、腹脹等疾病。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獨蒜塗臍方」解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小便不通」,屬中醫「癃閉」範疇,即排尿困難或尿閉之證。古代醫家認為,此證多因氣滯、濕熱鬱結或下焦氣化不利所致,以「通利水道」為治療核心。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分析
獨顆大蒜(辛溫)
- 性味辛溫,具宣通走竄之力,能「通陽泄濁」。
- 刺激臍部(神闕穴),透過經絡傳導激活下焦氣化功能,促進膀胱氣機通行。
梔子仁(苦寒)
- 清熱瀉火,利尿通淋,針對濕熱鬱結所致的小便不利。
- 與大蒜配伍,一寒一溫,既防大蒜辛溫過燥,又能協同泄濁熱、開鬱結。
鹽花(鹹寒)
- 鹹能軟堅,寒可清熱,助梔子引熱下行。
- 鹽滲透性強,可增強藥物經皮膚吸收的效應。
三、外治機理推論
- 臍療(神闕穴):臍為任脈要穴,與三焦、膀胱經氣相通。藥物敷貼此處,能直接作用於下焦,調節水道。
- 塗陰囊:陰囊鄰近下焦,經脈絡屬肝腎二經(肝主疏泄,腎司二便),塗藥可進一步刺激局部氣血,加強通利之效。
綜論
此方以大蒜辛溫通陽為主,梔子清熱為輔,鹽花引導為佐,形成「溫通—清泄—滲透」的協同作用。透過外敷刺激穴位與局部,疏導三焦氣機,解除濕熱鬱滯,從而恢復小便通利。其設計簡潔,體現中醫「從外治內」的思維,尤其適用於實熱或氣滯型的癃閉急症。
傳統服藥法
獨顆大蒜1枚,梔子仁3-7枚,鹽花少許。上搗爛,攤紙上。
貼臍。良久即通;未通,塗陰囊上。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獨蒜塗臍方, 出處:《聖濟總錄》卷九十五。 組成:獨顆大蒜1枚,梔子仁3-7枚,鹽花少許。 主治:小便不通。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