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調散

SHUI DIAO S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47

熱/寒比例

極寒 (0.02)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0%
三焦經 20%
心經 20%
肝經 20%
胃經 20%
肺經
三焦經
心經
肝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水調散方劑中加入梔子,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清熱瀉火: 梔子味苦寒,入心、肺、胃經,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之效。水調散多用於治療熱證,如熱毒熾盛、血熱妄行等,梔子可有效清解體內熱邪,達到退熱涼血的目的。

2. 改善炎症: 梔子除了清熱瀉火之外,還有解毒消腫的作用。水調散中常與其他清熱解毒藥物配合使用,共同起到消炎止痛、促進組織修復的作用,有助於緩解炎症反應。

主治功效


水調散主治功效分析

根據所提供的古籍內容,我們可以分析水調散在不同情況下的主治功效與治療原理:

《本經逢原》的觀點:

  • 主要成分作用:
    • 提到馬勃「輕虛上浮,力能散肺中邪熱」,說明水調散可能利用馬勃的升散特性,達到清肺熱的作用。
    • 張璐認為,水調散能治療咳嗽、喉痹、衄血、失音等病症,這些病症多與肺熱、邪熱壅塞咽喉相關。
  • 治療原理:
    • 藉由馬勃的輕揚散邪之力,將肺中邪熱疏散出去,達到緩解相關症狀的目的。
    • 東垣治療大頭病時使用普濟消毒飲,但需以生蜜調和後加入水調散,使其不浮,方可煎服。這暗示水調散可能具有協助藥效滲透、引藥下行的作用。

《外科大成》的觀點:

  • 主要成分作用:
    • 雖未明確指出水調散的具體成分,但在此處使用於「痰包生於舌下」的治療中,並在鈹針放膿後外敷,表明其具有消腫、止痛、斂瘡的作用。
  • 治療原理:
    • 痰包的形成源於「火擊痰飲流結」,說明此處病機為熱毒與痰飲的結合。水調散外敷,可能透過清熱解毒,並收斂瘡口、促進傷口癒合,來治療此類病症。
    • 同時,內服二陳湯加黃芩、黃連、薄荷等藥,亦是從內清熱化痰,內外兼治。
    • 冰硼散與水調散的用途相似,也進一步印證了水調散在治療咽喉腫痛、舌部疾病等方面的應用。

《家用良方》的觀點:

  • 主要成分作用:
    • 此處使用的水調散與前兩者不同,成分主要為鱉頭骨、銅綠。用來治療痔瘡,並配合秋海棠花等洗劑,說明此水調散具有消腫止痛、收斂生肌的功效。
  • 治療原理:
    • 鱉頭骨與銅綠的組合,可能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作用,並藉由?燒存性,增強藥物的收斂作用。
    • 配合秋海棠花洗劑,可能具有清熱解毒、活血消腫的作用,達到內外結合、治療痔瘡的目的。
    • 此段也間接指出水調散並非單一固定方劑,可隨病情需要而?整。
  • 其他洗劑、內服藥:
    • 此段後所列的痔疾三神丸、洗痔極效方,也提供了其他治?痔?的方向,從內服到外洗皆有不同的藥物組合,印證古時對於痔瘡治療的豐富經驗。

綜合分析:

水調散並非單一固定方劑,其組成的藥物可能因應不同病症而調整。總體而言,水調散在古籍中的應用,展現了以下幾種主要功效:

  1. 清熱解毒: 針對肺熱、邪熱所致的咳嗽、喉痹、衄血等症狀,利用馬勃等藥物清散熱邪。
  2. 消腫止痛: 可用於治療舌下痰包、痔瘡等外科病症,具有收斂、止痛、消腫的作用。
  3. 斂瘡生肌: 輔助外敷於傷口,促進傷口癒合,並防止感染。
  4. 引藥下行: 在特定情?下,可能透過調整劑型(加入生蜜調和),?助其他藥物的吸收。
  5. 化痰散結: 可與化痰藥物搭配使用,治療痰結引起的病症。

傳統服藥法


老山梔子不拘多少(不去皮,研細,如油出成團,即擘開)。
猛火焙乾,手擦細羅取末,瓷器盛貯。
臨發時新汲水調服。
按《證類本草》引《梅師方》用梔子三十枚(擘),水三升,煎取一升,去滓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胃腸出血

相同名稱方劑


水調散, 出處:《普濟方》卷三十八引《肘後方》。 組成:老山梔子不拘多少(不去皮,研細,如油出成團,即擘開)。 主治:多酒腸風及瀉鮮血;熱毒下血,或因食物發動。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