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山梔子散中包含梔子,主要原因有二:
一、 清熱瀉火: 梔子味苦寒,性涼,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之功效。其能瀉心火、肝火、胃火,並能清熱利濕,對因熱毒所致的各種炎症、熱病、口舌生瘡、目赤腫痛等症狀有很好的緩解作用。
二、 涼血止血: 梔子亦有涼血止血之效,能治療因熱毒引起的出血,例如鼻衄、咯血、尿血等。此特性在山梔子散中,有助於清熱涼血,並可輔助止血,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山梔子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劑記載主治「衄血」(鼻出血),屬急症止血範疇。古代醫案中描述其用於因「服丹或燒煉藥」所致之衄血危症,甚至血未止而「入殮」者,顯示其止血效力峻猛,能救急挽回陽氣脫失。
組成與作用原理
藥材特性:
- 山梔子:性味苦寒,歸心、肺、三焦經。傳統用於清熱瀉火、涼血解毒。經「燒存性」(炭化存藥性)炮製後,其寒性稍緩,增「收斂止血」之效,符合中醫「血見黑則止」理論。
配伍邏輯:
- 單味成方,取其炭藥專攻止血,避免複方干擾。
- 「搐入鼻中」為外治法,直接作用出血竅道,通過:
- 局部收斂:炭末吸附創面,形成物理性止血層。
- 清熱涼血:梔子殘存藥性抑制血熱妄行,改善鼻黏膜充血。
- 芳香開竅:燒炭後微焦香氣可能刺激鼻竅,調節氣機以助止血。
治療原理:
- 針對「服丹藥」所致衄血,推測此類熱性藥物引發血分熱熾,迫血妄行。梔子炭清熱與止血並行,既治標(速止外溢之血),又輕微治本(清殘熱),符合「急則治標」原則。
總結
此方以簡馭繁,藉山梔子炭化後「收斂止血」與「清餘熱」雙重作用,配合鼻腔局部給藥,迅速遏止血溢。其效關鍵在「燒存性」工藝與外治途徑,展現中醫對藥材炮製與給藥途徑的精準運用。
傳統服藥法
山梔子不拘多少(燒存性)。
上為末。
搐入鼻中。
衄血:蔡子渥傳雲:同官無錫監酒趙無疵,其兄衄血甚,已死,入殮血尚未止,偶一道人過門,聞其家哭,詢問其由,道人雲:是曾服丹或燒煉藥,予有藥用之,即於囊間出此藥半錢匕,吹入鼻中立止,良久得活,並傳此方。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山梔子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三七。 組成:山梔子仁。 主治:一切癬疥。
山梔子散, 出處:《本事》卷五。 組成:山梔子不拘多少(燒存性)。 主治:衄血。
山梔子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十八。 組成:山梔子(去皮)2兩半,川芎1兩半,藁本(去苗土)3分,當歸(切,焙)1兩,蔓荊實1兩,桔梗(銼,炒)1兩3分,羌活(去蘆頭)1兩1分,白蒺藜(炒)1兩1分,白茯苓(去黑皮)1兩1分,防風(去叉)1兩1分,側子(炮裂,去皮臍)半兩,天麻半兩。 主治:大風癩疾,眉須墮落,遍身痹,手足攣縮。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